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海市政协委员:垃圾分类政策频繁变动无所适从

2013年11月18日 15:26 来源:新民晚报 参与互动(0)

  本月中旬,本市将召开《上海市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办法(草案)》立法听证会,据了解,《办法(草案)》确定了新的生活垃圾分类标准: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干垃圾四类。这意味着,12年来,申城的垃圾分类标准或将第五次“变脸”。对此,不少市民,包括政协委员纷纷“吐槽”:旧的标准还没习惯,咋又出来新的了?

  过去10多年,本市垃圾分类标准已变了四次,平均每两年多“变一次脸”:第一次,按照“有机垃圾”“无机垃圾”“有毒有害垃圾”标准分类;第二次,按照“干垃圾”“湿垃圾”“有害垃圾”标准分类;第三次,按照“废玻璃”“有害垃圾”“可燃垃圾”“可堆肥垃圾”和“其他垃圾”标准分类;第四次,更复杂,居住区按照“有害垃圾、玻璃、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四分类,企事业单位办公场所按照“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其他垃圾”三分类,公共场所按照“可回收物、其他垃圾”二分类……

  对此,市政协学习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柴俊勇表示,政策出台前应经过科学论证,决策者要先“想清楚到底怎么分类”,“政策出台后,就应该一竿子管到底,持之以恒地推进。公众养成垃圾分类的生活习惯,不可能在短期内一蹴而就,需要长期日积月累。”他认为,如果相关政策频繁变动、折腾,会令广大受众感到困惑乃至反感。

  市政协提案委副主任、致公党市委秘书长凤懋伦提出,调整后的垃圾分类标准,仍然过于复杂,在概念上容易使人产生歧义,导致市民不知道该怎么分,“除了专业人士,对于某些生活垃圾,普通市民很难判断它是‘干垃圾’还是‘可回收物’。政府部门在制定政策时应站在普通市民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他呼吁简化标准,方便市民分类投放。

  上海试点干湿垃圾分类,至今已有3年多,在这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教训。市政协委员认为,垃圾分类标准一旦变动,会牵涉到很多事项,比如宣传内容的更新,垃圾投放设施、运输设备的调整,相关人员的变动,这些都需要投入大量财力物力。倘若匆忙推出政策难以操作,不仅浪费资源,还会损害政府的公信力。

【编辑:王硕】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