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兰州“铁腕治污”成效显著 空气质量明显好转

2013年11月19日 10:36 来源:兰州晚报 参与互动(0)
兰州“铁腕治污”成效显著空气质量明显好转
初冬的白塔山,不再雾霭沉沉。
冬日,阳光明丽。
阳光普照,街心花园绿草如茵。

  “兰州大气污染防治成效显著、群众满意。”前不久,省委王三运书记来兰州调研时,对我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一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1月17日,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69天,同比增加30天,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3.8%。经过“铁腕治污”,兰州实现了空气质量大幅改善、全国城市排名大幅提升、市民呼吸系统疾病和流感大幅下降的“三个大幅变化”。这份成绩来之不易,凝聚了省市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的心血、智慧、努力和汗水,更是兰州市勇于探索、敢于担当、踏实肯干的最好印证。

  下决心摘掉“黑帽子”

  多年来,大气污染一直是压在兰州头上的一顶沉重的“黑帽子”。

  有数据表明,从2003年国家正式公布重点监控城市大气污染指数以来,兰州市基本上都排全国后十位之列,特别是2009年,兰州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只有236天,优良率仅为61.1%,排在全国省会城市最后一位。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兰州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先后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部署,特别是王三运书记多次对兰州治污工作作出批示,明确提出要举全省之力打一场兰州大气污染防治的整体战、攻坚战,给了兰州市很大的鼓励和帮助。同时,省上还专门成立兰州市大气污染治理领导小组,省人大常委会专门研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兰州大气污染防治的决定》,省四大班子多次组成专题调研组亲临指导工作,省环保厅给予了大量业务指导。可以说,省上的关心支持是我市做好治污工作的强大动力。

  “如果抓不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就无法向省委省政府交代,也无法向全市的老百姓交代。”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虞海燕自2012年10月上任以来,就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倾全力抓落实。虞海燕在兰州正式上班的第一天,主持召开的第一个会议就是专题研究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

  有了组织的坚强领导,全市上下迅速行动,坚持以人为本、科学治污、省市联动、合力攻坚、分类施策、标本兼治、难点突破、刚性推进的原则,确定了“一年全面攻坚、两年初见成效、三年明显改善”的总体目标,综合采取行政、科学、经济、法律等手段进行整体攻坚。

  一场前所未有的“治污”攻坚战在兰州打响,也表明了兰州要摘掉“黑帽子”的决心。

  采取五大措施“攻坚”

  治理大气污染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任务繁重。那么,治污攻坚战究竟该如何攻坚?对此,我市采取了五大措施。

  我市实行“指挥部”模式下的分工负责制。成立了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指挥部,下设5个专项治理工作组,对污染治理工作进行统一指挥、统一部署,并坚持一周一调度、一周一通报、一周一考核,确保了工作按照时间节点顺利开展。市环保、工信、执法、公安交警等部门,针对工业、燃煤、二次扬尘、机动车尾气四大污染源,进行分工协作、严格管控,从源头上有效控制了污染形成。我市构建纵向到底的属地管理机制,市、县、乡三级层层签订治污责任书,设立了基层环保协管员,实行“街道管理、社区负责,分片包干、责任到人”的管理模式,做到环境监管不留死角、不留空白。

  兰州还积极争取国家支持,环保部将兰州列入全国大气污染治理试点城市和重点区域联防联控规划“三区十群”重点防治城市,去年安排中央环保专项资金3.836亿元,今年进一步给予资金支持1.3亿元。特别是今年,环保部和环保部西北督查中心先后专程来兰进行调研指导和跟踪总结,对我市的做法在全国进行了推广。

  要想彻底治理大气污染,就必须发动群众全民治污。在属地化管理的总体框架下,中央和省属驻兰单位、企业及部队积极配合

  支持,相关部门严格履行环保监管职责,基层组织成为治污染的重要力量,广大市民和环保志愿者共同参与其中,各级新闻媒体和社会各方面有效监督,在全社会营造了“人人重视环境、人人治理环境、人人爱护环境”的良好氛围。

  今年从9月15日起,我市提前进入“冬防”阶段,制定了1个总体方案、6个子方案和3个相关工作细则,做到了任务明确、责任清晰、工作主动。

  完成燃煤锅炉“双清零”

  根据兰州大气污染的特点,我市把长效治理和年度攻坚结合起来,实行定人员、定任务、定标准、定时限、定责任的“五定”措施,重点从四个方面抓好全力控制和压减各种污染源。

  今年,全面开展燃煤锅炉及其污染“双清零”行动,对市区276家519台3923吨燃煤锅炉,通过“煤改气”、热电联产等方式全部进行了治理改造。加强煤炭市场监管,对近郊四区煤炭市场进行了专项清理,整合规范了两大煤炭专营市场,完成了80家洁净型煤配送网点建设,对近10万户居民小火炉使用的煤炭实行洁净型煤统一配送。开展餐饮行业油烟治理工作。对餐饮单位油烟排放进行规范管理,所有露天流动烧烤摊点疏导到夜市实行统一监管,并强制性推行清洁能源作为燃料,做到了无烟烧烤。强化市场燃煤污染管控,积极推广电炉,采用集中点火、分散取火、使用环保型煤等方式,严控各类市场小火炉燃煤污染。划定“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全市划定高污染燃料禁燃区面积达到103.87平方公里,占建成区面积的61.9%。从10月1日起,近郊四区划定范围内禁止燃用高污染燃料,禁止新建、扩建、改建燃用高污染燃料的项目,对违反“禁燃区”相关规定的,依法依规予以查处。

  提前实行“三限”措施

  工业污染是造成兰州大气污染的重要因素,我市着重从三个方面加大了对工业污染的防治力度。

  今年,我市提早实行“三限”措施,从10月份开始,就对三大电厂煤质、煤量和污染物排放量实行“三限”,确保三大电厂在整个冬季使用优质燃煤,最大限度减少燃煤污染物排放总量。积极与靖煤集团对接,协调与三大电厂签订优质煤炭购销合同,对电厂使用的优质煤与普通煤之间的差价,由市上给予每吨20元的补助,引导电厂冬季“吃细粮”。

  同时,积极落实工业企业冬季停产措施。从10月中旬起,对全市纳入冬防方案的210户企业实行强制性停产,督促县区政府采取停水、停电等措施,落实停产要求,进一步减少工业污染物排放。同时,加密了对工业企业的日常巡查频次,每两天至少巡检一次,现场核实冬季停产企业停产情况、生产企业污染防治设施运行情况。另外,开展重点区域突出环境问题大排查大整治,重点对黄羊头、青白石、雁滩、东岗和西固地区进行了集中整治,全面取缔证照不全、非法生产、污染严重的小作坊以及地下加工企业,较好地解决重点区域突出环境问题。

  强力推行“5个100%”抑尘法

  扬尘污染是造成兰州大气污染的因素之一,我市综合实施扬尘污染管控,强力推行“5个100%”抑尘法。

  按照“工地围挡、拆迁洒水、裸地覆盖、物料棚化”的思路,今年严管严控,对城区471个施工工地、近200万平方米施工面积,一律强制性实行抑尘措施,做到了施工工地周边100%建有围档、物料堆放100%覆盖、出入车辆100%清洗、施工现场地面100%硬化、拆迁工地100%湿法作业,比较明显地遏制了扬尘污染。同时,组织开展“全民洗城”行动,每周五由四城区组织开展“全民洗城”行动,全面清洗公共设施、交通护栏等设施,清理整治各类卫生死角,动员街道、社区对辖区内的楼宇进行清洗和保洁。对主城区主、次干道实行全天候道路保洁保湿,新增10个洒水车辆供水点,新增洒水、洗扫车辆52台,日洒水频次近800车(次),基本覆盖主城区主次干道,道路交通扬尘得到有效控制。

  另外,想法减少削山造地扬尘污染。从9月中旬起,对碧桂园项目以外的城区周边削山造地工程全面实施停工,各停工工地做到人下山、车离场,施工现场封闭管理,避免人为扰动扬尘。同时,加强城区道路施工管理。10月中旬起,近郊四区停止一切拆迁、道路开挖等土方作业,并对现有工地裸露地面强制性落实绿网覆盖、喷洒抑尘剂等措施,控制扬尘污染。

  全面禁止大货车驶入主城区

  随着机动车数量不断剧增,机动车尾气对大气环境造成了一定污染,我市采取了四个办法治理机动车尾气。

  第一个做法是,全面禁止大货车驶入主城区,从9月中旬开始,在城区15个出入口设置卡口,对载重8吨(含)以上的过境车辆,特别是运煤、运钢材等大型车辆实施了绕行措施,严控机动车尾气污染。第二个做法是,全面推进低标号燃油退市工作,全市114家加油站已实现90#汽油退市,严控低标号燃油,严厉打击非法生产、销售不合格油品的行为。第三个做法是,加强超标车辆管控,对

  “黄标车”等老旧车辆一律到期报废,对达不到环保标准的车辆一律不予入户,对公交车和出租车一律实施“油改气”,杜绝黄标车、黑烟车、低速机动车进入主城区。第四个做法是,实行冬至前后机动车单双号限行措施,完善大气污染预警应急机制,在冬至前后40天和启动大气污染红色预警时,全面实行市区机动车单双号限行。当我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AQI指数)达到101(轻度污染)以上并持续3天时,于第4天启动机动车单双号限行措施。

  七大机制保障“铁腕治污”

  为坚决打好大气污染治理攻坚战整体战,兰州市以“管理无死角、监察无盲区、监测无空白”为目标,加大执法力度,强力铁腕治污,不断健全完善七大工作机制。

  依法治污机制,注重建立健全地方性大气污染防治法规体系。今年先后颁布实施了《兰州市煤炭经营监督管理条例》,出台了《兰州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管理暂行办法》,修订了《兰州市大气污染防治法实施办法》等,逐步把大气污染治理纳入法制化轨道。

  督办问效机制。成立了综合执法组,采取不定期突击检查方式,跟踪督办重要工作,全方位进行督查巡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督促整改;成立了督查考核组,对部门和县区治污工作进行明察暗访,对治污工作不力的人和事进行效能问责。同时,对各县区、各部门的治污绩效进行量化考核,结果直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作为干部考核和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源头管控机制。实行5个“24小时”管控,即环保部门对城区重点工业污染源实行24小时驻厂监察,对重点区域实行24小时驻区监测;公安交警部门对尾气超标车辆上路实行24小时卡口管控,对大型货运车辆进城实行24小时卡口管制;工信部门对劣质煤炭经营实行24小时卡口管控。

  防控监察机制。对重点污染企业开展环境监控平台在线监测、环境空气子站空气质量监测、环境监测应急车流动监测,并实行县级干部包抓制度,每周开展不少于3次的环境巡查,对异常情况限时查处,防止企业偷排超排。

  网格管理机制。把城市网格化管理办法引入污染治理工作,制定了全市网格化监管指导意见,按照区、街道、社区三级网格化监管模式,将主城区划分为61个一级网格、465个二级网格和1734个三级网格,由社区工作人员担任网格长,居民代表、驻区单位、商户代表担任网格员,对污染源进行全天候、全方位、全过程、全时段监管,做到了网格区域覆盖无死角,网格污染物管控无遗漏。

  预警应急机制。制定了《兰州市大气重污染应急预案》,按照大气污染的程度、发展趋势以及可能造成的危害,由低到高划分为黄色、橙色和红色三个级别,依次采取人工增雨、工地停工、车辆限行等一系列措施,积极做好不利气象条件下的污染治理工作。同时,在日常工作中完善会商制度,由环保部门牵头每日早8点召开协调会,对未来三天天气情况进行预测,科学分析和研判污染治理工作,以便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应急对策。

  信息发布机制。每天在市级媒体发

  布空气质量状况,每周发布重点企业排污和各区降尘排名情况,将降尘量纳入各区政府绩效考核内容,方便社会公众监督和参与治污工作。

  治污成效带来“三个大幅变化”

  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了强硬措施,有了保障机制,在大家共同努力下,兰州市治污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好成效。

  具体一点说,这个成效集中体现在空气质量大幅改善、全国城市排名大幅提升、市民呼吸系统疾病和流感大幅下降这样“三个大幅变化”上。

  空气质量大幅改善,有力证明了兰州治污的成效。截止10月底,市区优良天数达到260天,同比增加27天,优良率为85.53%,同比增加9.14%。今年,我市提出的目标是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要达到292天,也就是占全年的80%,这样,兰州就可以进入全国空气质量达标城市。

  兰州空气质量在全国74个新标发布

  城市月排名大幅上升,尤其是9月份兰州市位居全国第六,历史性进入了全国空气质量十佳行列。特别是在全国许多城市大气污染严重、大气污染防治成为各方关注的话题这样一个背景下,我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能取得这样的成效,实属不易。

  对于市民来说,兰州治污工作是真正的民心工程、民生工程,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事情。对于兰州治污取得的成效,人们也是感同身受,许多人惊叹,今年兰州蓝天多了,呼吸顺畅了。据兰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统计,9月1日至10月20日,因空气

  质量显著改善,市民呼吸系统疾病和流感疾病同比分别下降了28.94%和39.33%。特别是从九月份开始,在近郊四区采取洒水压尘等措施,从气象部门提供的数据看,今年9月与去年9月相比,在其后明显干燥的背景下,我市空气污染指数明显优于去年同期,这说明采取的措施是正确的。

  今后,兰州市将进一步完善细化治理方案,采取更加有针对性、长期性的措施,综合施策、整体治理,通过持续努力解决大气污染问题,彻底甩掉大气污染的“黑帽子”,还群众一片蓝天。(首席记者郭兰英/文首席记者马军/图)

【编辑:柳龙龙】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