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河北已收集4万组尾气遥感监测数据 明年或出标准

2013年11月19日 11:4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河北已收集4万组尾气遥感监测数据明年或出标准
图为停靠在路边的遥感监测车。 李想 摄
图为遥感监测仪器正在对驶过车辆排放的尾气进行监测。 李想 摄
图为工作人员正在操作遥感监测车内的电脑。 李想 摄

  中新网石家庄11月19日电(高红超 李想)19日天刚蒙蒙亮,一辆白色的小型客车停靠在了石家庄一条主干道的路边。赵东宇和同事们将车内的仪器搬出来,放到隔离墩划出的车道两旁。

  每当有车辆通过,车顶的LED显示屏都会清晰地显示出刚刚驶过的车辆的车牌号以及该车辆尾气排放是否合格。据赵东宇介绍,这辆车是河北省第一辆也是目前唯一一辆遥感监测车,平时用于监测机动车尾气污染物排放浓度。“目前,我们已经积累了4万个各类车型的遥感监测数据,明年河北将制定出台机动车尾气遥感监测地方标准,这些数据将成为重要依据。”赵东宇说。

  赵东宇是石家庄市排污管理中心主任,据他介绍,早在2011年,这辆遥感监测车已开始对路上行驶车辆进行监测,“在遥感监测的过程中汽车可以路过不停车,数据也可实现实时传输。”

  那么,监测车是如何做到不拦车又检出每辆车的尾气污染物排放浓度的呢?“遥感监测是利用遥感设备发出的红外光和紫外光照射机动车尾气来进行监测。”赵东宇解释说,隔离墩旁摆放的小型仪器是速度加速度测试仪,用来测量汽车的加速度和速度,另外一个带摄像头的设备用来抓拍机动车车牌号,还有另外一组设备则通过发射红外、紫外激光光谱技术,采集刚刚驶过的车辆所排放尾气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氢化合物及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浓度的实时数值。另外,每个设备上都有发射装置,所采集的过路车辆尾气的监测数据可以马上实时传输。

  数据实时传输到什么地方?原来白色汽车内还隐藏着另外一个“世界”。只见车内被分隔成了两个区域,前半部分是驾驶室,后半部分则成了“办公室”。工作人员正坐在“办公室”的电脑前仔细盯着电脑屏幕。这台电脑的屏幕上及时、详细地显示了刚刚监测到的数据,包括每辆车的车牌号、燃油类型以及各项污染物的排放数值。

  “除了工业废气、扬尘外,机动车尾气污染是造成雾霾中PM2.5增多的重要来源之一。”赵东宇说,机动车尾气中的颗粒物和其他污染物经过转化之后构成了PM2.5的主要成分,随着市内工业污染源越来越少,机动车尾气会逐步成为市内主要的污染排放源。

  以下数据证实了赵东宇的说法。公开报道显示,2011年底,河北省机动车保有量达到1451万辆,居全国第5位。截至2013年6月底,河北全省机动车保有量为1569.18万辆。一年半的时间,增加了118.18万辆。去年,河北省机动车排放污染物总量全国排名第一,共647.8万吨,其中排放颗粒物7.42万吨,占全省颗粒物排放总量的5.05%,排放氮氧化物56.18万吨,占全省所有行业氮氧化物排放量的31.13%。机动车污染物排放,已成为大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

  为了减少机动车尾气对大气造成的污染,河北展开了淘汰“黄标车”行动。在今年9月出台的《河北省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中提出,到2014年,河北省各设区市和省直管县(市)城市建成区全面实施“黄标车”限行。到2015年,淘汰2005年底前注册营运的“黄标车”46万辆;到2017年,105万辆“黄标车”全部淘汰。

  另外,近一段时间以来,河北多地市还纷纷推出机动车限行措施。今年10月22日和23日,邢台市进行了单双号限行测试,成为河北首个实施重污染天气下汽车单双号限行的城市。此后,唐山、廊坊、石家庄、邯郸等多个二三线城市根据各地情况陆续推出类似的限行措施。

  赵东宇所在的石家庄市排污管理中心平时的工作即涉及参与制定黄标车淘汰的补贴政策和限行政策,他们所肩负的另一项重要工作便是,通过收集机动车遥感监测数据,为河北省明年制定机动车尾气遥感监测地方标准做准备。

  河北省是否有必要制定机动车尾气遥感监测地方标准?赵东宇认为,目前北京、山东、广东等地已经有了机动车尾气遥感监测的地方标准,而河北省还没有,机动车尾气排放是否合格只能参照其他地方的标准。但是不同地方的车辆尾气排放情况不一样,所以河北急需这样的地方标准出台,使机动车尾气遥感监测有法可依。

  “机动车尾气遥感监测地方标准出台后,可以对遥感监测数据进行明确和规范,成为实际执法的依据,真正起到督促超标车辆整改治理的作用。”赵东宇说。(完)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