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鲜肺实验”背后的科普焦虑

2013年11月20日 14:03 来源:济南日报 参与互动(0)

  日前,一则“雾霾能使鲜红色的肺6天就变黑”的消息引发热议。11月18日下午,该报道中的项目负责人、复旦大学宋伟民教授对记者称,该报道中的描述与事实不符,其本人没有接受过相关采访,也从未说过此类言论。(《新京报》11月19日)

  在18日的中国网络上,这是转载率最高的一则消息。事实不过乌龙一场,专家实验的目的,只是为了比对目前市面上的药品究竟有无中医所称的润肺作用。辟谣固然能安抚人心,但辟谣本身并不能消弭公众对PM2.5危害公共健康的担心。

  这样的担心,不是空穴来风。一是今年年初,微博上就流传一组图片,图表显示1956-2006年间,广州市关于“霾粒子消光系数”和“肺癌年致死率”的上升曲线大致吻合,引起网友关注。二是不久前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气象局联合发布的《气候变化绿皮书》,报告称,雾霾天气会提高死亡率、使慢性病加剧、使呼吸系统及心脏系统疾病恶化,影响生殖能力、改变免疫结构等。

  正视矛盾,才能解决矛盾。近50年来,中国雾霾天气总体呈增加趋势:其中,雾日数呈明显减少,霾日数明显增加,且持续性霾过程增加显著。雾霾对健康的影响究竟到了什么地步、最坏到怎样的程度?这既是民众颇为关切的民生议题,也是治理雾霾达成共识的舆论前提。就此而言,不能社会上一有“雾霾有害说”,马上就有专家跳出来说“危害不大”。

  澄清谣言固然重要,但常识科普更为迫切。“鲜肺实验”事件也许是一则以讹传讹的消息,但海量的传播与转发却蕴蓄着公众科普焦虑。今年全国“两会”前后,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曾称,“雾霾比SARS更可怕”,提请社会关注雾霾衍生的公共环境与健康问题。这起码说明,雾霾的危害大小,的确需要科学论证和认知。

  无论食品安全,还是健康环保,我们必须以十二分的小心与谨小慎微的敏感姿态应对,才能让民众少些困扰与担心。历史一再证明,越是百姓关切的公共事件与焦点问题,越是应该遵循“谣言止于真相”的透明逻辑。从这个意义上说,及时对公众进行雾霾科普教育,也许才是终结谣言与恐慌的最好手段。(每 聿)

【编辑:杜雯雯】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