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浙江省下月实施停车场配建新规 平均一户一位

2013年11月26日 09:53 来源:浙江日报 参与互动(0)

  记者从浙江省住建厅获悉,我省最新修订完成的《城市建筑工程停车场(库)设置规则和配建标准》将于12月1日起实施。根据新标准,今后城市一般居住区泊车位户均要达到1.02个,比现行标准提高了1倍多;同时大幅提高医院、商场、学校等公共服务类建筑停车泊位配建指标。新标准的实施会有效缓解当前城市停车难问题吗?记者采访了有关部门负责人、专家和车主。

  停车为何这么难

  现场直击:晚上8时,杭州滨江区风雅钱塘小区。周边的月明路、江汉路两边都停满了小车,有的地段甚至单向停了两排,使原本宽阔的马路仅能容一辆小车勉强通行。家住该小区的吴先生告诉记者:“这里天天上演抢车位大战。”

  姚昭晖(省住建厅建筑节能与科技设计处处长):停车难,一个重要原因是车辆数量增长太快。数据显示,2005年以来,浙江私人小汽车年均增幅高达32.5%,远高于国民经济增幅。像风雅钱塘,是2007年开始入住的一个大型小区,2058户居民,停车泊位1710个,在杭州小区中停车泊位配置算高的,但仍抵不住急剧增长的车辆。据调查,目前该小区实际停车泊位需求缺口仍比较大。

  朱小康(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根据研究,一个城市合理的机动车泊位供给总量宜控制在城市机动车总量的1.3至1.5倍。2012年底,杭州市主城区(萧山、余杭除外)小汽车保有量83.45万辆,按每辆车1.2至1.3个泊位计算,需要停车位100万至108万个,而现有停车泊位仅55万个,缺口近1倍。两辆车争一个车位,停车岂有不难之理?

  除了杭州,其他城市也面临同样问题。金华市市区小汽车保有量为16.9万辆,现有停车泊位仅8万个,缺口达1.5倍。甚至像上虞、诸暨这样的县级城市,停车泊位缺口也在1倍左右。可见,停车难已经成了浙江城市常见病。随着新标准的实施,城市停车泊位增加,并结合相关措施,有望缓解停车难。

  姚昭晖:新标准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大幅提高城市建筑停车泊位配建指标。根据新标准,一般居住区户均要达到1.02个泊车位,比现行标准提高了1倍多。而且该标准是针对全省各地确定的一个下限标准,各地可以根据实际进一步提高,但不得低于本标准。“一户一位”是必须满足的刚性需求。

  医院学校如何保障停车位

  现场直击:早上8时30分,杭州市浙医一院门口的庆春路上,等待进入医院的小车排起了长龙。一早从桐庐赶来给孩子看病的周先生焦躁地说,都排了半个多小时了,还没进入医院的门。

  朱小康:从调查情况看,目前城市停车矛盾最突出的是居住类建筑和公共服务类建筑。根据调查获取的需求数据,新标准对各类建筑的配建指标进行了提升和完善。总的趋势是减少自行车等非机动车泊位配建指标,增加机动车泊位指标。

  办公类、商业类建筑停车泊位配建指标比现行标准平均提高了约50%。而针对停车矛盾特别突出的医院类和学校类建筑,则采取重点矛盾重点解决。像医院类停车泊位配建指标提高了1倍多;学校类建筑除提高配建标准外,还对接送车位提出了配建指标要求。

  姚昭晖:新标准着重体现了3个原则:一是“走在前列”,确保全省城市各类建筑的机动车配建指标综合水平处于全国前列。如办公类、商业类建筑停车泊位配建指标要比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现行标准每百平方米建筑面积高出0.1至0.4个车位。二是体现“公交优先”。停车泊位是一项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其布局对城市居民日常出行方式具有很强的引导性,通过合理配置停车泊位引导城市居民养成尽量利用公交出行的习惯。三是体现“保障民生”。

  老小区停车难怎么办

  现场直击:晚10时,杭州凯旋路金秋花园社区。本就不宽的巷子一侧停满了车,显得更加狭窄。居民潘先生告诉记者,因为停车难产生的邻里纠纷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新标准可望解决新建住宅小区的停车难题,但他更关心如何解决老小区的停车难。

  姚昭晖:老城区、老小区,由于历史欠账较多,停车矛盾尤为突出。缓解停车难,主要还是靠挖掘潜力,增加公共停车位。在老城区或停车紧张区域,充分利用城市绿化地下、学校操场地下建设公共停车库;结合道路整治(背街小巷等),规划一部分停车泊位。

  朱小康:要提高已有车位利用效率。包括继续推进建筑物配建停车泊位对外开放,鼓励办公楼配建停车泊位与住宅错时停放。据调查,目前杭州市中心区有31.82%的建筑物配建停车泊位对外开放,部分车位对外开放的为19.32%。政府职能部门应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鼓励现有的各类配建停车设施对社会开放。(刘元斌 通讯员 王伟军)

【编辑:朱峰】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