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环保官员举报污染企业 不是黑色幽默

2013年11月26日 15:27 来源:今晚报 参与互动(0)

  63岁的侯宜中与位于江苏仪征的扬州化工园已“较劲”8年。退休前曾担任仪征市环保局党组书记的他,为举报扬州化工园企业污染和环保违法违规,连续8年向上级有关部门举报污染,得到了上级领导和部门的重视,解决了一些问题,但问题依然存在。“为城市环境和百姓碧水蓝天,我会一直坚持下去,哪怕终老,直至仪征生态文明,百姓满意。”侯宜中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说道。记者上网查询得知,侯宜中与扬州化工园的博弈,早在2009年新华社等媒体就作过报道。

  现在,城区仍能嗅着化工废气,当地居民称废气严重时不敢开窗。那为什么就不能彻底解决呢?而且,作为主管环境的环保官员不但不能依法关停责任企业,竟还要靠向上级举报?这是哪里出了问题呢?

  如果简单地想一下,管污染的环保官员竟要靠“上访”来解决环保问题,会觉得这真是一个黑色幽默。但一点也不幽默,因为这件事一点也不简单。

  也许有人会奇怪,环保局为何不能关停污染企业?听听侯宜中怎么说。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比以前好多了,现在一发现化工废气扰民,仪征环保局就敢叫停了。”那么之前,别说关停,连“叫停”也不敢啊。因为扬州化工园行政上归扬州市管理,仪征环保局只是下级单位。当环保部门不是一个“职能”的概念而是一个“级别”的概念时,当企业不是一个“生产”的概念而也是一个“级别”的概念时,矛盾就出现了。本来应该是监管者与被监管者的关系,却一转身变成了扑克牌游戏中的“比大小”。谁的“级别”高,谁就说了算。这一现状,在少数央企身上特别明显。《经济参考报》头几年报道过一则新闻,在河北省武安市,一央企下属的两家国有铁矿,在尾矿库尚未验收、更未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之际,便非法排放尾矿浆,造成下游一民营矿山企业透水关停;随后,两家国有铁矿改道排尾,其中一家居然将尾矿排入附近的河道,河滩农田被占,环境严重污染,附近村民上访不断。这起央企非法排尾祸企殃民事件,在当地造成十分恶劣的影响。武安市有关部门的领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当地政府部门不是不知道,但却管不了。“他们是中央企业,自恃财大气粗,根本不把地方执法人员放在眼里。”

  这是明显的官本位因素在起作用。除此之外,还有唯GDP论的因素在。一些污染严重的企业都是当地财政支柱、纳税大户,即使有的领导有权力管他们,但管了他们,谁管自己的“政绩”?于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每当环保部门出来时,他们先做了企业的挡箭牌。

  无论是不敢管,还是不能管,无论是靠向上级部门举报,还是靠呼吁媒体曝光,都凸显了人治特色,丧失了法治威力。一件事,无论大小,也无论性质,当似乎只有引起上级部门重视,甚至有了领导批示才能解决时,法治的作用便消失不见了。事情如果不是凭法律程序解决而是“因人解决”时,纵然结果圆满,也会加重各界对于法治的疑惑。(作者 封常)

【编辑:柳龙龙】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