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面对突发事件:中国新媒体活跃度超传统媒体

2013年11月26日 16:52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面对突发事件:中国新媒体活跃度超传统媒体

  相比于五年前汶川地震时传统媒体“一家独大”的局面,以微信、微博等为主的新媒体在近期发生的松原地震中,已经演变成官民信息最快流动的平台。

  不过,微博等自媒体权威性不足的弊端也显现出来,信息的快速发布和碎片化给不准确消息提供了生长空间,并且影响力丝毫不逊于真实灾情信息。在灾害发生时,微博、微信等社交型新媒体的活跃利弊互现。

  吉林松原市境内继10月31日发生5.5级地震后,11月22日和23日又接连发生3次5级以上地震。

  按照惯常的报道模式,传统媒体记者依靠优势媒介资源,第一时间赶赴现场。但空间上的距离让传统报道速度输给了微信、微博,在传统媒体记者无法到达开展报道的时候,人们已经立即通过微博等获知现场情况,不少人用微信来转达平安,新媒体手段在短时间内起到了安定人心的作用。

  23日6时4分,在松原发生5.8级地震发生后,在长春读书的大学生田甜第一时间给松原的家人朋友打电话,无法接通,这一刻让她“头脑发懵”。但当她逐一给亲友发微信后,很快收到他们的回复:“一切平安”。

  同时,地震后几秒钟,就有微博传出地震灾区的声音。不少吉林网友更新状态“刚才又地震了”。以秒为单位的更新,互联网将灾情信息及时、充分告知。

  新浪微博上“松原发布”也在十分钟后发布消息,公布震中位置、震级和震源深度。随后又陆续开通了“小布带您看震区”、“图说震区”等栏目,播报灾情、微博寻人、转发求助、公益捐款、呼吁提醒等信息在自媒体迅速形成强大的舆论场。

  新媒体平台让亿万网民一起注视、关切灾区,如同身临灾区。

  “近几年来,新媒体在重大突发事件中的活跃程度已经远超传统媒体。”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副教授崔林说,传统媒体的基本架构是金字塔形的传播模式,由上而下的传播速度慢、透明度也不高。

  “而新媒体第一时间发布重要信息,时效性强,灵活度高,透明性显著增强,并且从传播效果来看,能够实现与受众的接触互动,这使得新媒体手段在受众的深入程度与传播效果上优势更明显。”崔林说。

  然而,新媒体传播容易呈现信息碎片化,因此内容未必全面,在众人围观的情况下,还容易成为谣言传播的工具。

  在松原地震发生后,各种地震逃生指南,有关地震的解读、成因等信息在网上被疯狂转发。面对地震等灾难,有些人恶意或者非恶意地传播一些信息也引起了受众的恐慌。

  一些专家认为,如果官方新媒体平台能够提供大量可靠的真实信息,谣言还是很快就会不攻自破的,官方应该及时用新媒体手段来进行辟谣,给公众的恐慌心理带来缓解,并且对公众的生产生活提供决策指导。

  “不过目前政务微博等的影响力还不够。政府需要积极在新媒体设公共账号,提升信息的透明度。”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副教授黄松爱说。

  黄松爱还认为,受制于篇幅等,新媒体发布的大多是短信息,内容浅,容易误读,所以政务微博还需要在发布后让传统媒体配合深度分析的东西,形成立体化全方位的报道。“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手段应互为补充。”

  新闻传播学者认为,现在的信息传播格局和传媒生态已经形成了基本的社会传播结构,网络等新媒体传播的信息是平等透明的。公众在灾害发生后,更愿意接收与自身相关性大的信息,改变了以往传统媒体形态受众被动接受的局面。

  “新媒体手段的发展使官方传统媒体不得不去接受这样的现实:不是要不要利用,而是必须要利用,无法忽视或者摆脱。”崔林说。(记者何悦、刘硕)

【编辑:吴涛】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