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东莞艾滋病人死亡58例 男男同性性传播感染率最高

2013年12月02日 11:26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虎英公园,一名男子在接受免费的HIV快速检测,15分钟即可知结果。 南方日报记者 苏仕日 摄

一名妈妈正在教孩子如何防艾。南方日报记者 苏仕日 摄

  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今年世界艾滋病日的主题是:“实现零目标”,即零艾滋病毒新发感染、零艾滋病相关疾病死亡、零歧视。

  东莞市卫生部门表示,与去年同期相比,东莞今年1月至10月报告的HIV/AIDS(代指艾滋病毒携带者/艾滋病病人)上升了16%,正逐渐进入艾滋病发病高峰期。男男同性恋者艾滋病毒感染率最高,其次为吸毒者和暗娼。

  今年艾滋病人死亡58例

  据东莞市卫生部门的艾滋病疫情通报,今年1月至10月,东莞市累计报告现住址在东莞的HIV(艾滋病毒)抗体阳性者583例,其中AIDS病人166例,死亡58例。全市历年累计发现现住址在东莞的HIV/AIDS共1981例,其中AIDS病人574例,死亡297例。

  全市报告的HIV/AIDS者中本地户籍人口约占10%;男女性别比约为4∶1,以20岁至39岁的青壮年居多。近年来,50岁及以上年龄组报告数有明显增加的趋势。

  通报认为,全市报告的HIV/AIDS者数量总体仍呈增长趋势的主要原因是高危人群活动隐蔽,较难接触。而且因各种原因,这类人群的高危行为较难改变,干预效果不理想。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全市范围逐年加大了艾滋病的检测力度,使得发现的感染者和病人也有所增加。

  性传播成主要传播方式

  东莞市卫生防疫部门表示,全市HIV/AIDS者感染的主要途径以经性传播为主,其中同性性传播所占比例快速上升。因个人行为方式导致容易感染HIV病毒的高危人群包括男男同性恋者、暗娼、静脉吸毒者、长期接受血液/血液制品者等。

  针对艾滋病的高危人群,全市共设立各类人群的监测哨点7个,监测的人群为吸毒者、暗娼、男男同性恋者、孕产妇、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流动人口等6类。今年的哨点监测发现,全市男男同性恋者HIV感染率为17%,是所有人群中感染率最高的;其次为吸毒者和暗娼。艾滋病经性传播、尤其是男男同性传播形势日趋严峻。

  从全省来看,性传播也已成为主要的传播方式,占比达到84.9%。其中经异性传播比例从2008年的37.6%逐年上升到63.1%,经男男同性性传播比例从2008年的6.0%逐年上升到21.8%。

  今年全市32个镇(街)艾滋病高危行为干预队深入娱乐场所、流动人口集中地等场所,开展了相关干预工作。截至今年10月,共对上述人群开展了近35万人次的干预活动,印刷了各种宣传资料30万册、采购安全套10万个。

  全市新增8个筛查实验室

  为配合孕产妇的免费HIV抗体筛查,东莞市加大了对民营医院关于艾滋病检测技术的培训并协助其建立艾滋病初筛实验室。今年,全市新增艾滋病筛查实验室8个、检测点3个。全市共建有艾滋病检测确证实验室1个,艾滋病筛查实验室60个,已全面覆盖全市32个镇街。

  为加强对感染者和病人的随访管理,东莞市疾控机构对居住在本辖区内的HIV感染者每6个月随访一次,AIDS病人每3个月随访一次。近6个月对HIV感染者随访率为96%;最近3个月对AIDS病人随访率为98%。随访时,重点开展对感染者和病人的宣传教育和心理辅导。同时,了解他们的健康情况,动员他们接受免费的CD4检测。对符合治疗条件的人员转介其到市人民医院接受免费的抗病毒治疗,并动员其配偶/性伴侣接受免费的艾滋病抗体检测。

  东莞市财政每年向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拨付艾滋病防治专项经费100万元,今年财政投入力度加大,增加为136万元。部分镇(街)也拨出专项经费支持当地的艾滋病防治工作。

  声音

  男男同性恋干预

  仍有难度

  尽管东莞市男男同性恋者HIV感染率为17%,是所有人群中感染率最高的,但在干预工作上,仍有一定难度。

  据东莞市志愿者服务队陈志峰介绍,目前负责同性恋志愿工作的“彩虹组”从2007年成立以来,只有26名成员,人手非常有限。每个周末,他们团队都会深入酒吧、会所等男男同性恋聚集场所进行干预活动,包括宣传防治知识,派发避孕套等。

  然而,一些比较隐蔽的“家庭式”活动会所仍是他们进行干预的“盲点”。据统计,全市有近40个上述类型会所,目前他们只能进去一半左右,“要同伴(同性恋)才能教育同伴,团队中同伴所占比例还偏少,所以很多会所我们也没办法进去”。(见习记者 靳延明 记者 段思午 欧雅琴)

【编辑:白琥】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