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重回书桌的莫言方能走出“魔咒”

2013年12月04日 10:40 来源:南京日报 参与互动(0)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日前受聘杭州“文艺顾问”并作演讲,当被问及有何新书推荐给读者时,莫言说:“2013年我不是一个读书人,很惭愧地告诉大家,这一年我几乎没读一本书。”这位从去年得奖后一直“火”到现在的作家无奈地表示,他今年到处在开会、演讲、合影,“做些乱七八糟的事情”。在早前的一次演讲中,他曾感叹“获得‘诺奖’后,坐回书桌很难!” (12月3日新华网)

  莫言的感叹,让人很自然地想起去年他获诺奖时的感言:“有人说一个人一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后,就再也写不出好东西了,但是有很多优秀的作家打破了这个魔咒,我一定要努力,争取加入这个优秀作家的行列,打破这个魔咒。”一年过去了,莫言似乎陷入了他所讲的“魔咒”:一年多来四处奔走,难得安静下来。这样的状态,恐非莫言所乐见。

  中国只有一个莫言,社会出于好奇、羡慕、尊敬,争相围观也很正常;作家本人适时现身,大概也是一种友好互动。不过,这样的互动如果过密,就难免流入“吃名人”和“乐被吃”的俗套。一个富有才情、正处于巅峰的大师级作家远离书桌,于历史、于文化,其实都是一个不小的损失。

  泰戈尔有言:“鸟儿一旦系上了黄金,就再也飞翔不起来了。”古往今来,有多少杰出文化人成于寂寞而止于喧闹,原因即在于面对突然而来的“一举成名天下知”,哪怕是平素低调、清醒的人,也难免在半推半就中慢慢安之若素、陶醉其间,再无法回到寂寞而艰苦的创造状态。这是名利场的效应,也是人性的弱点。“江郎”之所以“才尽”,责在环境,更在心态。

  上世纪80年代,钱钟书的《围城》再版并被拍成电视剧,一时红遍全国,各方人士纷纷求见,钱钟书对此很不配合,并抛出一句著名的狠话:“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要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能对名利这样淡定,殊为难得。曾担任余秋雨《文化苦旅》一书策划、编辑的王国伟,最近也撰文谈到,面对书店里琳琅满目的余秋雨的图书,“我坚持认为,《文化苦旅》是余秋雨所有书里写得最好的书,因为真诚。”在这里,“真诚”也是一种有利创作的良好心态,安安静静,心平气和。

  莫言当然是真诚的。他在获诺奖后不忘提醒自己要打破“魔咒”,也多次谈到自己作为名人被围观的苦衷。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说,莫言回到书桌、安心著述,肯定比做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更有意义。在这方面,社会有必要理解他、为他减负;但在根本上,重回书桌、打破“魔咒”,还得靠莫言本人的定力。“欲除烦恼须无我”,既然“无我”,何惧“魔咒”?(左中甫)

【编辑:杜雯雯】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