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迎来“家庭医生”时代尚需努力

2013年12月04日 11:22 来源:宁波日报 参与互动(0)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完善合理分级诊疗模式,建立社区医生和居民契约服务关系。

  契约服务,是一项加强基层医疗力量的制度安排。通过社区医生签约式服务,使居民刚出家门甚至不出家门,就有自己的家庭医生看护。小病小患、头疼脑热,甚至慢病照料,都可以在基层化解。

  毋庸讳言,由于各种原因,在一些社区,“签约”还是有点像走形式,社区医生的作用没有真正发挥。

  归根究底两个原因:僧多粥少、激励不足。

  首先是供不应求。目前,我市家庭医生缺口很大。家庭医生要具有中级以上职称且经过全科医生培训的医生来担任。就拿江东区来说,可以担任家庭医生工作的医生有99人,按一个家庭医生要管理800户或2500个居民来推算,江东区需要138名家庭医生,缺口有39人。全市的缺口则更大。

  需求客观存在,必须增大供给,供给的进一步提升,才能为契约服务打下坚实的基础;而激励得到落实,契约才能真正迸发活力。

  2011年,国务院下发《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按签约服务人数收取服务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服务费由医保基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和签约居民个人分担;在充分考虑居民接受程度的基础上,可对不同人群实行不同的服务费标准。

  在实际操作中,医保支付制度尚未合理,差别化服务费很少落实,激励机制没有形成。而现实中,基层医生的积极性常常遭遇“挫伤”。

  取消药品加成之后基层医疗机构实施收支“两条线”,医生的工资财政包干,而绩效工资所占比例又不高,造成多看病少看病收入水平难以拉开,一旦陷入“大锅饭”,医生很可能“磨洋工”,甚至向上推诿病人。

  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医生上升渠道有限,基层条件又比较艰苦,很多人干一辈子都很难腾挪,加上职称晋升渠道不畅,造成不少医生转行,医学院毕业生不愿到基层工作,“社区医生留不住”现象频频出现。

  医疗安全防范措施尚未规范,部分慢性病患者病情多变,进行打点滴等诊疗手段,万一出现风险,会令医患关系更加紧张。

  新医改实施以来,更倾向以患者为中心制定设计政策,现在,也不妨听听基层医生的诉求。

  医生希望收入有保障,劳动价值有所体现。不妨尝试突破绩效工资的占比限制,适当提高奖励性绩效工资的比例,合理拉开收入差距,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

  在基本医疗服务之外,让服务费有区别,不妨尝试设计不同的“服务包”,基本服务包一个价,提供日常健康服务,无需居民再出钱。拓展服务包一个价,可以额外花钱享受个性服务。

  医生希望向上晋升,未来有发展前景。不妨把编制用活,实施县、乡、村一体化,把编制收在县一级医院,再以下派的形式让医生去基层服务,干满一定的期限仍返回县医院工作,能上能下、能进能出。还可以从职称晋升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希望通过落实蓝图,家家户户都能拥有更贴近的健康守门人。(金晓东 董小芳)

【编辑:吴涛】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