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大型小区是阻碍交通微循环最大“绊脚石”

2013年12月04日 12:55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广州市交警局智能交通系统监测数据显示,今年10月广州市中心六区全天平均车速为31.78公里/小时。其中最“慢”的三个区分别为:天河31.7公里/小时,荔湾30.3公里/小时,越秀29.8公里/小时。而根据广州市规划局公布的《2011年广州市交通发展年度报告》,广州核心区干道平均车速仅有22.9公里/小时。

  数据是冷冰冰的,笔者更愿意说说感性感受。就拿每日必经的黄埔大道来说。2011年,黄埔大道除了早晚高峰交通比较拥堵之外,其余时间基本通畅;2012年,笔者逐渐发现早晚高峰拥堵时间变长了,早上基本要等到10点以后,黄埔大道才能通畅起来;到了今年,除了晚上9点到次日8点这段时间,黄埔大道员村到赛马场路段几乎任何时候车行都很缓慢。

  估计许多司机在黄埔大道上堵得不能动弹的时候,都想着要是能转到临江大道或中山大道上去就好了。无奈的是,广州三条东西交通主干道——黄埔大道、中山大道、临江大道之间连通的支干道少之又少,且常年处于极度拥堵状态。比如黄埔大道与临江大道之间的天河四横路,黄埔大道与中山大道之间的石牌东路、石牌西路,这些支干道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梳理,道路过于狭窄,路边乱停车、人行与机动车混流的现象极其严重。有的重要支干道如科新路,至今仍是一条“野鸡路”,路边违章搭建的大排档这两年越建越多。

  在中心城区道路资源难以扩容的情况下,近年来“交通微循环”越来越引起规划部门、交通部门的重视。广州的城市道路交通规划重点主要放在主干道的规划建设上,相对而言,次支路密度相对较低且缺乏系统性,导致大部分地面交通需求都通过主干道进行转换。要改善交通流,就必须打通“微循环”,即打通以次干道、支路以及支路以下道路系统组成的局部交通系统网络,打通断头路、加密次支路网,以盘活道路存量资源、均衡道路交通流量。

  近年来,不少规划学者研究表明,大的街区尺度会造成较大的转向比例,使得交叉口通行效率下降,因此通过扩大路网间距、加宽道路以提高道路通行能力的做法会适得其反。而提高路网密度可以减小交叉口左转比例和每个交叉口的规模,提高平均每车道的通行能力,进而增加路网容量。有学者甚至指出,城市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在交叉口间距为400米通车效益最好。

  遗憾的是,新建的天河中心,其道路密度甚至比不上越秀、荔湾等老城区。中山大学卢雪球硕士所做的《广州市道路网密度分析与城市中心区范围研究》一文中指出,广州市道路密度最高的区域仍是荔湾区和越秀区(包括老东山),天河中心区道路分布密度位于第二到第三等级。原因是老城区小区的建筑规模小,因此道路密集(但同时也很狭窄);天河区建筑物多是建筑面积很大的写字楼、商场,造成天河中心区发展快但是道路不太密集。

  大型小区是阻碍交通微循环的最大“绊脚石”。在天河中心区,存在着许多体量超大的小区。这些小区原本规划有市政路,但由于小区居民担心道路开通后带来噪音和尾气污染,坚决反对开通小区内的市政道路。规划部门应引以为戒,在新建城区、特别是规划为城市中心或次中心的区域,不应再大片大片地拍卖土地、建设超大型小区。

  规划、交通、交警部门应着手对石牌路、科新路、员村一横路到四横路等次支路进行梳理,打通断头路,改善交通管理,科学规划人行系统和车行系统,该拓宽的拓宽,让交通主血管之间的毛细血管真正畅通起来。正在建设中的花城大道也应该同步考虑次支路网的建设,千万不要再建出一条“光杆路”来。(曾妮)

  (作者为南方日报记者)

【编辑:白琥】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