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行动 让“霾怨”渐渐散去

2013年12月04日 15:28 来源:合肥晚报 参与互动(0)

何姗姗 制图

  今天上午,记者从合肥市实施空气质量新标准一周年情况新闻通气会上获悉,自去年11月30日合肥实施空气质量新标监测发布以来,截至2013年11月30日,合肥空气质量12天为优, 184天为良,优良天占比53.11%。其中5月25日受秸秆焚烧影响,当天空气质量为严重污染,也是合肥实施空气质量新标监测发布以来唯一的一个严重污染天。(详见今日8、9版)

  “金风度淝水,铁骑踏紫蓬,吸雾复餐霾,万里可横行。”,前段时间,我骑行紫蓬山,诌了一首虚张声势的小诗,貌似充满了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乐观情绪,但尴尬与无奈也一展无遗。好在参考当天合肥的雾霾预报,戴了口罩,我和我的小伙伴们还是非常淡定的。但我想,小伙伴如果看了今天本报的相关报道,或许会稍添一些宽慰:面对雾霾,合肥在行动!

  今天上午,合肥市有关部门公布“治理大气污染的狠招”,包括拒批不符合环保要求项目60多亿元、“黄标车”限行自动识别系统项目已立项、每年一千万专项资金疏堵秸秆焚烧、未来三年再造林60万亩助推大气防治等措施,这让我们看到,合肥市的扬尘污染防治正在步入法治化轨道。

  合肥市相关部门公布,合肥今年唯一一个严重污染天出现在5月“秸秆焚烧天”,这让我想起了夏天新马游遭遇的“雾锁南洋”。在马来西亚第一个早晨,打开电视,英文新闻连篇累牍充斥着“Haze”(烟尘),我有些莫名其妙,兴许是当地太干净太一尘不染了,以致有点烟味就大惊小怪的。两天后到了新加坡,大街上满是戴口罩的人。原因很简单,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的棕榈园和橡胶园的农户,如同我们农民烧秸秆一样,为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将废弃物一烧了之,又因为天气干燥,几百处火点一起冒烟,有些点燃了地下的泥煤,更是闷烧没完没了,火借火势,风助烟势,处在下风口的新加坡刚好遭殃。作为新加坡支柱产业之一的旅游业遭受重创,新加坡朝野上下焦虑不堪。有媒体深入火点采访,更全面客观的报道使得公众对于始作俑者的所作所为多了一些同情式理解,一味指责烧芭的印尼农民的人不是太多,因为这些农民只是为了生存。

  移位反观,本位问题变得更为清晰了。合肥市“每年安排专项支持资金1000万元,进一步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推动秸秆综合利用,疏堵秸秆焚烧”,连环措施的出台体现了政府有关部门对于秸秆问题复杂性的充分认知。

  无论在深度广度和复杂性上,雾霾问题都不是孤立的局部性的,而是整体肌理性的,不是“岛屿问题”,而是“海洋问题”,小环境要在大气候中出污泥而不染是不太可能的。我们也应该对于治理雾霾的艰巨性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尊重现实不是悲观露怯。拿出勇气披露公开透明的相关信息,这是全社会共同应对问题的前提。雾霾是浑浊的,但面对雾霾的态度可以是清晰明朗的。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社会运转的层面上延缓、扭转,进而改善雾霾问题的情状。(本报评论员 凌琪)

【编辑:柳龙龙】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