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通讯:新疆兵团农场最后的罗布人

2013年12月09日 12:4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社乌鲁木齐12月9日电 题:新疆兵团农场最后的罗布人

  作者 杨东 彭渊

  “若按50年一代算,我是家族的第八代。”艾沙·木莎如是说。

  艾沙·木莎年近不惑,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三十六团阿不旦村的村长。该村常住人口近400人,是目前罗布人集中居住最多的村落。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杨镰曾多次到此考察,出版《最后的罗布人》一书,讲述一个世纪以来罗布荒原和该村的历史。

  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北部的罗布泊周边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独特的的生活习性和语言,随着罗布地区地理的变化,罗布人四处走散,族群消失。搬到有水草的地方,逐渐地由猎渔转变为耕种;把他们落脚的地方称为“阿不旦”,意为“适宜居住的地方”。

  罗布人1910年被迫第三次搬迁,零散分布。新中国成立后,新疆官方将他们集中安排,成为若羌县的一个村。1965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开发建设、成立了三十六团,该村划归三十六团。

  艾沙·木莎说,阿不旦人口情形比较复杂。成年人分为干部、职工、牧民、农民和退休人员……职工多数都在团其他农林连或者工副业单位;一座清真寺,由5人组成寺管会,阿訇每月可以额外享受到师、团400多元人民币的补贴,寺门口两亩枣园的收入可以补贴寺管人员。

  阿不旦村的年轻人多数被招为职工就业,收入稳定;1988年,团里投资给村民统一建设了前院后园的宅院,小院里产的物品可以让主人获得不菲收入;几年前,团里又给每户划拨5亩枣园,年收入可观。

  该村曾有70-80岁的12人,80-90岁的5人,90-100岁的4人,110岁以上的1人。热合曼2007年去世时112岁,跨越三个世纪,目睹了当今罗布人的变迁。杨镰几次来这里考察,老人当向导介绍罗布人的情况。《最后的罗布人》中很多故事由老人家讲述,只可惜老人没有看到书的出版。

  阿不旦村距离团部米兰镇不到1公里。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几年后,阿不旦村将成为团部的一角;现在的平房一律变成楼房,每户村民都可以享受2.5万元的保障性住房补贴,住进水电暖和天然气入户的楼房内。目前,已有十几户搬到团部。

  艾沙·木莎说,这里年轻人都会说汉语,受老一辈“河南支边青年”影响,说话带河南口音;男穿西装、夹克、T恤,女穿时装——和团里人没什么区别。(完)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