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公共管理应尽早开启“治霾模式”

2013年12月10日 13:11 来源:华西都市报 参与互动(0)

  上海,PM2.5频频爆表创纪录;江苏南京,户外走秀模特戴口罩;浙江杭州,雾霾未散小学升旗仪式移至教室举行……雾霾,已然不再是京津冀一带的环境现象,俨然成为整个中国的主题词。

  雾霾围城,不仅改变了季候,更是改变了民众的生活。“雾霾带来五大意外收获”这种苦中作乐的戏谑盘点,丝毫掩盖不了笼罩在雾霾中的焦虑生活。

  环保部专家称,中国将进入雾霾高发期,若城市污染治理无根本改观,此局面至少会持续10-20年。局面的持续,有多少人的呼吸道能够承受得起这种蹂躏?在雾霾面前,此前“同呼吸,共命运”的口号,终于成为了共同的切肤之痛。

  如何逃离被雾霾笼罩的生活,走进澄净清新的世界?残酷的现实是,我们无处可逃。某种意义上,雾霾既存在于现实的土壤上,更是存在于发展的理念当中。从长远看,对于雾霾的治理进度应成为发展质量指数的一个重要标志,产业结构转型,大气污染的跨区域联防联治,都应该早日付诸看得见的行动。

  但雾霾当前,生活还在继续,公共应对层面,也应该开启长效的“治霾模式”。公共交通,无论是陆上交通还是航空飞行,怎样应对来自雾霾的困扰,最大限度降低雾霾对于社会运转效率的负面影响,都是必须考量的现实;而雾霾天气中,“人”的安全,同样需要导入公共应对领域。比如多地已经在雾霾天气对学校放假,如何确保这一应急措施更有效的实施,无疑还有待各地区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制度化明确;而户外工作者如何享受应有的雾霾天气权益保障,也需要相关部门和企业严肃应对,拿出适合的落实方案。

  当然,正如媒体所言,“我们与雾霾的较量或才刚刚开始”。当适应雾霾成为一种必须去面对的生活方式,每个人都不能置身事外。公民能否放弃不清洁的生活方式,也关系到这场环境保卫战的成败。(张勇 媒体人)

【编辑:吴涛】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