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穷县豪楼”拷问扶贫机制

2013年12月26日 13:23 来源:海口晚报 参与互动(0)

  黑龙江省海伦市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和著名的“大豆之乡”。近年,该市一边四处“哭穷”申请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一边变相投资近亿元兴建政府大楼,继去年成功戴上“贫困帽子”,今年又搬进竣工不久的“豪华衙门”。(据新华网)

  “贫困帽子”与“豪华衙门”极不协调,明显有悖中央“八项规定”要求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宗旨,但透过其四处“哭穷”的“申贫”过程,同样尴尬的还有扶贫理念和扶贫机制,或许这才是最值得关注与反思的。

  乐当“贫困县”,不愿摘“穷帽”,在一些地方成为不争事实。“热烈祝贺某某县成功纳入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横幅,不失为耐人寻味的黑色幽默。去年国家对592个“贫困县”名单进行11年来的首次调整,导致各地对“贫困县”的争夺异常激烈,而有人申请加入却无人请求退出的入围尴尬,更成为对现行扶贫机制的一次“拷问”。

  “扶贫”贵在提升“造血”功能,但现行的扶贫机制却似乎缺乏有效的激励和鞭策作用。只有排忧解难的政策倾斜与非专项转移支付的“好处”,而无脱贫致富的具体“路线图”及相应的考评、追效、问责的“摘帽”压力,怎能不让安享贫困,乐不思“变”的政绩扭曲大行其道?缺乏“下文”的扶贫,又如何有效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发挥政策优势与人为能动的两个作用?

  “穷县豪楼”的尴尬犹如一面镜子,不仅照出了当地政府的奢靡作风和功利思维,更暴露出现行扶贫机制缺乏活力与动力的制度短板。矫正以贫为荣、不思进取的畸形思维,褒奖不等不靠,自立自强的“脱贫”努力,或可为扶贫政策的完善注入激励因子,并对避免“穷县豪楼”的尴尬产生抑制效应。(张玉胜)

【编辑:柳龙龙】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