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国“三线”建设者:扎根深山未曾悔

2013年12月26日 18:2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六盘水12月26日电 题:中国“三线”建设者:扎根深山未曾悔

  中新网记者鲍光翔

  “我们老两口加上3个儿子和儿媳,女儿、女婿还有大孙子,一家三代加起来11口人都‘献身’水钢。”

  74岁的首钢水城钢铁有限公司退休老工人彭海泉在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掰着手指给记者算到。他是中国“三线”建设亲历者,水钢首批建设者。

  中国“三线”建设,指自1964年至1980年间,中国政府在中国中西部地区13个省和自治区进行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是中国经济史上又一次大规模的工业迁移,其规模可与抗日战争时期的沿海工业内迁相提并论。

  水钢集团位于贵州省六盘水市,是中国“三线”建设时期布局在贵州的一个重要战略性重工业基地,1966年开始建设,最多时聚集了20余万建设者。

  回忆起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年过六旬的徐春刚仍然心潮澎湃,话匣子一打开便一发不可收拾。

  徐春刚是辽宁省本溪市人,1968年本溪钢铁学校中专毕业后分配到水钢参与企业创建,他花了9天时间转了7次火车才赶到六盘水。

  “我们现在在的这里以前都是森林,荒无人烟的。”徐春刚向记者描述建设伊始的水钢:“当时山上甚至还有狼,一个人都不敢单独出门。”

  “当时水城是无法解决这么多建设者的衣食住行的。”

  “住的好一点的就是干打垒(木板和土搭建的简易住房),差一点就就直接是帐篷了。”徐春刚告诉记者:“饮食上一年能吃一两回肉就很不错了。”

  “四川的太阳,云南的风,贵州下雨赛过冬。”这是当时流传在中国西南地区的一句调侃的顺口溜。

  而也正是因为这种环境,造就了水钢赫赫有名的“三件宝”:雨衣、水鞋和棉袄。

  “这三样一穿就是一整天,工作的时候不觉得,回家鞋里倒出来全是水,雨衣和棉袄裹着全身是汗。”徐春刚回忆到。

  而这一切均已成为历史,如今这“三件宝”已作为历史见证陈列在水钢创业馆内。

  “除港澳台和西藏,几乎每个省都有青年人在此扎根。”比徐春刚还早到水钢的女工刘全芳告诉记者,当时的水钢汇集了五湖四海的青年人,各种方言混杂在当时曾成为一个问题。

  条件的艰苦、工作的艰辛,没有吓退这些“三线”建设者们,他们在此扎根,结婚、生子,渐渐老去。

  “以前生活那么艰苦,10多年涨过工资,但我们一次都没有打过退堂鼓。”彭海泉告诉记者:“没有企业就没有我的今天,现在家里儿女工作都在水钢,很满足。”

  “其实也不好说,一直有一种精神在支撑着吧,就是想把企业建起来,为国家建设出力。”徐春刚告诉记者,他从未后悔离开家乡来到水城奉献自己的一生。

  经过建设者们的40多年的奋斗和努力,2012年水钢已实现产钢500万吨,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优质钢材。

  “我们经历过这段历史,我感到很骄傲。”徐春刚告诉记者。(完)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