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新华日报:“偶遇不偶”才正常

2014年01月03日 10:49 来源:新华日报 参与互动(0)

  新年伊始,“偶遇”忽然成了一个热词:2013年12月30日晚,郑州电视台记者在地铁售票机前“偶遇”郑州市委书记吴天君,随后一路跟随采访;2014年1月1日晚,《法制晚报》记者在北京王府井扫街时,“偶遇”正在配枪巡逻的公安部副部长、北京市公安局局长傅政华。

  对这样的“偶遇”,网友的第一追问是:真的是偶遇吗?能确定不是刻意安排的吗?记者的回应是:确属偶遇,并非刻意安排,否则,来的不该是我而是相关条口记者。

  “记者偶遇”遭到网友吐槽,有其内在原因。其一,因为领导干部很忙,不少生活琐事往往都让秘书代劳了,买火车票、坐地铁、购物之类的事情很少亲自做。即使难得被看到一下,有的往往也是“回避”高悬,出警入跸。如今小概率事件居然发生了,怎不让人存疑?其二,人们时常看到:书记、市长坐公交,却安排一批记者“埋伏”在指定的公交站;厅长、局长宣称不带记者下基层调研,可相关新闻报道一点没见少。如此人为导演的“偶遇”多了,公众的信任被透支,即便真的“偶遇”了一回, 下转A2版

  上接A1版 人们也不敢相信了。

  不管怎么说,记者“偶遇”成为人们将信将疑的新闻,至少说明,领导干部走出“官衙”“官车”,像普通百姓一样排队购物、乘坐公交、购买车票、上街逛逛,这样的事情太少了!一句话,一些领导干部离群众确实太远了,以至于真有一个领导干部走上大街,人们都感到不可置信,都感到新鲜,媒体更是争相报道,把它作为一个莫大的新闻。这,不能不让人深思。

  其实,在一个文明进步、理性开放的社会,领导干部与普通百姓之间不应该有隔阂和鸿沟,“偶遇”不该成为特大新闻。公众时不时能在大街上遇到他们的市长,说明城市治理得还不错,党群干群关系还可以,否则市长未必敢在大街上抛头露面;也说明这样的市长没有官架子,有平民情怀,不会动辄众星拱月,前呼后拥;更说明这样的市长懂得“干部是人民的公仆”的真谛,心里有对百姓的起码敬畏。

  “偶遇不偶”才正常,可现实中的“偶遇”依然不多。其原因,固然与领导干部客观上工作繁忙、很少有时间走上大街有关,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有的干部搞官僚主义,摆官架子,深居简出,刻意同群众保持距离;有的干部对群众缺乏信任,既不会做群众工作,也担心走上大街被群众认出后“脱不了身”。久而久之,干部在百姓心中的印象越来越模糊、越来越生疏,“鱼水关系”渐渐变成了“水火关系”,这必然会影响和动摇党执政的根基。

  目前正在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要密切党同群众的联系。如果领导干部除了公务安排以外,其他时间都不敢、不愿、不能在大街上抛头露面,群众工作怎么可能做得很好?党群、干群关系又何谈融洽与密切?以此来看,“偶遇”有没有变得平常,既是检验一个地方群众工作做得好坏的试金石,也是评判一个领导干部有没有平民意识、宗旨意识、亲民观念的风向标。(刘庆传)

【编辑:杜雯雯】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