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院士抄袭又是“师徒阋于墙”?

2014年01月03日 15:16 来源:济南日报 参与互动(0)

  前不久,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医师王宇澄举报他的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正敏涉嫌学术抄袭、科研成果剽窃、院士申报材料造假等问题。据了解,王正敏2005年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在王正敏申报院士的时候,王宇澄正是他的秘书,目睹了王正敏为当上院士论文造假的全过程。王宇澄说,在王正敏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候选人论著目录附件材料》中,被列入的 271篇论文至少有57篇涉嫌造假。(详见本报今日封4版)

  院士抄袭,早已不是什么新闻。但是“57篇涉嫌造假”,还是达到了令人震惊的地步。更值得深思的是——— 为什么这一次举报学术腐败又是以“同事操戈”、“师徒阋于墙”的形式出现?

  这些年来,类似的“故事情节”,在学术圈中可谓反复上演。比如2009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北大医学部血液专家陆道培联合8名专家召开新闻发布会,指称北大人民医院血液病研究所所长黄晓军(陆道培的弟子)存在剽窃造假行为;同年,东北师范大学6位教授联名投诉他们的同事、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兴土涉嫌抄袭剽窃……难怪有网友感叹,“贵圈真乱。”

  这无疑令人感到悲哀——— 难道治理学术腐败和学术造假,就只能依靠师徒反目、同事揭发这种“窝里斗”的形式吗?其实,几乎每所大学里都建立了学术委员会,可这个学术委员会每天到底在忙什么?为何57篇论文造假都发现不了?教育部门设置的反学术腐败机制,到底又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

  学术领域的高端化、专业化,要求教育部门必须要建立一套独立、完善的学术监督制度,不能靠其他专业的外行、行政人员来给内行考核。“同事操戈”也好,“师徒阋于墙”也罢,都只能是学术反腐的绿叶,而不该成为学术反腐的红花。(王传涛)

【编辑:杜雯雯】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