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重新“发现”地铁的价值

2014年01月06日 15:46 来源:解放日报 参与互动(0)

  地铁是一个海纳百川的公共空间,如果在这里,除了便捷高效的通行之外,人们可以感受到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海派”文化,感受到与这座城市共同圆梦、追求卓越的快乐,那么,上海地铁才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价值“反哺”,人们“爱上海”又会多一条理由

  随着12号线和16号线正式开通,上海地铁全网运营线路总长增至567公里,跃居世界首位。方便快捷、运力强大而且价格低廉的地铁系统,已经成为上海这座特大型城市中最重要的公共交通。2013年的最后一天,上海地铁客流量达到889.8万人次,再创历史新高。庞大的地铁系统早已成为上海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与广大市民的工作生活密不可分。可是,你是否知道,在交通工具之外,地铁承载的功能还有很多?

  毫无疑问,地铁建设的初始动机是交通,尤其是使市民从家中到工作场所之间的通勤更加畅通快捷。但是,地铁的属性绝非仅限于此。随着线路越修越多,众多单一线路联结成网,最终与地面设施一道,共同构成了循环不息的有机系统,成为城市中人流、信息流的骨干。这时候地铁不再是简单的交通工具,而是变成重要的公共空间。对很多人来说,每天的生活从地铁开始,人们在这里相遇,也在这里擦身而过,其间留下了不少故事,也铭刻了城市生活的痕迹。地铁所附着的诸多功能中,“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尤其值得重视。

  这一点,在16号线开通首日就有着生动体现。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挤爆”车厢的不是往返城郊之间的上班族,而是白发苍苍的老人。这些老年乘客不是为了通勤,而是为了游览。坐上16号线,不但可以欣赏城市高楼、农庄田野、江南水乡等沿途风光,还可以到达野生动物园、滴水湖等旅游目的地。甚至有些郊区的老人,纯粹就是为了体验坐地铁的感受。在这里,地铁超越了交通工具的单一属性,成为人们休闲旅游、娱乐文化生活的物质载体。老年人的热情一度令地铁运营方有些措手不及,这或许也在启示我们,在地铁的规划建设和日常管理中,应该超越交通工具的单一思维,把更加丰富多元的功能纳入视野,主动挖掘、充分发挥。

  穿梭于江南水乡与现代都市之间,16号线可谓得天独厚。但细细梳理,上海许多地铁线路也是天赋独秉、各有千秋。有人戏称,1号线是地铁系统中的“嫡亲长子”,它联结起苏州河南北两大文化区域,途经的人民广场、火车站、一大会址都是城市命脉之所在。1号线正红的标色,似乎也代表着其无人能撼的“正统地位”。2号线贯通浦东浦西,连接起虹桥、浦东两大机场,陆家嘴、张江高科等城市新地标,就如同其正绿标色一样,代表着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新希望。3号线是第一条高架线,安坐车厢便可饱览都市繁华……一条条线路梳理下去,我们可以发现,每条线路都整合了一批政治、经济和旅游文化资源,都为城市文化建设提供了极具潜力的物质载体。

  除了整合地面资源之外,地铁系统自身也是重要的城市文化载体。四通八达的网络、遍布城区的站点和庞大的客流量,使地铁成为城市运行的骨干系统,深深影响着城市文化建设。地铁自身的管理和运行、对乘客的规范和约束、公共秩序的建立和维护,都给市民提供了难得的培训机会。从最初的依法、依规行事,到慢慢养成习惯,市民遵守公共规章制度的自觉性逐步得到提升,公共道德水准也随之提高。地铁空间里的各种壁画、电子屏、报刊和音乐等,构成一条“文化艺术长廊”,对市民文化素质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跟其他交通方式、其他城市系统相比,地铁在这些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把地铁作为重要载体建设城市文化,世界上许多城市已经先行一步。在150年前就拥有世界第一条地铁的伦敦,城市的历史和文化被细致地刻画在每条线路上,可以说,一套伦敦地铁系统,完整地见证了从工业化到现代文明的全过程。伦敦地铁本身就是重要的旅游资源,游客甚至可以“地铁一日游”。在巴黎,光是地铁站名的学问典故,就可以写成一本引人入胜的书籍,这些学问典故又进一步与巴黎甚至法国的历史文化关联。莫斯科的地铁车站以宏伟壮观著称,一座座地铁车站,简直就是一座座民族文化和建筑的博物馆。这些城市拥有地铁的历史都超过百年,其深厚积淀加上自觉建设,最终孕育了成熟发达的地铁文化,成为整体城市文化中生机勃勃、别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这些城市相比,上海地铁只有20年左右的历史,堪称“风华正茂”。虽然在总里程上,我们已经跃居世界第一,但在文化承载方面,与先行城市尚有较大差距。有人把地铁比作 “城市的流动名片”,它的身上常常浓缩着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乃至精神。地铁是一个海纳百川的公共空间,如果在这里,除了便捷高效的通行之外,人们可以感受到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海派”文化,感受到与这座城市共同圆梦、追求卓越的快乐,那么,上海地铁才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价值“反哺”,人们“爱上海”又会多一条理由。(封寿炎)

【编辑:柳龙龙】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