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如何继承邵逸夫的精神遗产

2014年01月10日 15:01 来源:燕赵晚报 参与互动(0)

  107岁的邵逸夫先生离我们而去了,引发了无数人的哀思。为什么一位香港富翁的仙逝,会在内地的普通社会公众中引起这么大的动静呢?答案很简单,是因为矗立在一座座城市里的“逸夫楼”。无数内地学子都有过在“逸夫楼”读书的经历,而今捐赠“逸夫楼”的主人离去,怎会不令人黯然神伤呢?

  我辈上大学也早,没有机会享受到邵逸夫先生的“恩泽”,但是,后来却多次进入不同大学的“逸夫楼”,多少也算分润了“逸夫楼”的好处。试想,一个青年学子在“逸夫楼”里度过最好的学习时光,他又怎能不对那位从未谋面的捐赠人充满敬意呢?更何况每座“逸夫楼”的建筑标准都是很高的,在功能设计上更是力求全面,堪称校园建筑的精品。邵逸夫虽然离世而去了,那些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建筑却仍在见证着老人无私奉献的高尚行为,可我们要如何继承这笔宝贵的精神遗产呢?

  根据本地媒体的报道,石家庄市范围内共有20座“逸夫楼”,分布在市区和周边县(市)的中小学校里面。我不知道,每逢新生入学的日子,校方是不是会对新生讲述“逸夫楼”的来历。可是,我执拗地认定,每所拥有“逸夫楼”的学校,都应该向学生介绍“逸夫楼”的由来,并借以宣扬邵逸夫先生热心公益事业、全力支持内地教育的高尚情操和博大胸襟。这种“现身说法”式的品德教育,远比教材上的空洞说教更具震撼,更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继承邵逸夫先生留下的精神遗产,绝不是学校和单个个人的事情,应该是全社会的事情。在这个大拆大建的时代,怎样将各地的“逸夫楼”更长久地保存下来,或许是更为困难的事情。我们一提增大教育投入,官员们往往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改善学校的硬件设施,如此一来,“逸夫楼”的命运就很可危了。两难困境面前,只能有唯一的选择,我们能够做到吗?  □彭秀良

【编辑:朱峰】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