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对科学家的尊重是全社会的责任

2014年01月13日 10:47 来源:山西晚报 参与互动(0)

  2013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举行,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中国科技大学 “40K以上铁基高温超导体的发现及若干基本物理性质的研究”获201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自2000年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3年里有9次空缺,此前已连续空缺3年。自然科学一等奖被称为 “最有可能冲击诺奖的项目”,应当是前人尚未发现或者尚未阐明,具有重大科学价值,并且得到国内外自然科学界公认的重大科学发现,堪称科技皇冠上的明珠,在我国所有的科技奖项中,最高水平的就是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因此,标准极高,要求严苛,宁缺毋滥,如今有科学家获奖,自然令人激动而至仰望。对于获奖的科学家,我们也许不熟悉,但能够体会到他们的伟大,能够感受到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意义。在超导研究的历史上,已经有10人获得了5次诺贝尔奖,其科学重要性不言而喻。

  科学是寂寞的,科学家是耐得住寂寞的群体,他们远离镁光灯,并非大众眼中的红人,知名度不高,比如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张存浩、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得主的名字不为大众所知,而此前获奖的多数科学家同样甘守寂寞,他们的名字也不为人知。他们也许不希望受到关注,但社会不能不关注他们。

  应该说,每个职业都值得尊重,每个职业都是平等的,不能因为扫大街就是卑微的,从事科学就是高尚的。但也得承认,科学家被忽视,并非好事,他们没有赢得足够的尊重是对国家科技事业的伤害。无论是九天揽月的“嫦娥”,还是深海科研的“蛟龙”,乃至两弹一星……哪一项离了科学家?日前,习近平会见探月工程嫦娥三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时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嫦娥三号任务是我国航天领域迄今最复杂、难度最大的任务之一,是货真价实、名副其实的中国创造。中国创造离不了科技人才,离不了更多的年轻人投身科技事业。

  值得欣慰的是,年轻人正在挑起科技大任的重担。据人民日报刊文称,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35岁以下青年占员工总数的54%,载人飞船、嫦娥卫星、北斗卫星、东方红四号卫星平台研制队伍的平均年龄分别是33岁、33岁、35岁和29岁。如果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自觉将创新这一民族禀赋传承好,何愁国家不兴?

  科学提升着人类的福祉,改善着我们的生存状态和生活品质。尊重科学家,重建对科学家的尊重,这是我们的责任。当然,对科学家来说,他们未必需要高山仰止,而是需要更具活力的体制变革,更能释放创造力的制度环境。(王石川)

【编辑:杜雯雯】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