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兰州市投资1亿元将全面推行垃圾不落地工程

2014年01月21日 14:45 来源:兰州日报 参与互动(0)

  1月20日,记者从市执法局获悉,近日,我市将在近郊四区启动垃圾不落地工程,全面完善城市垃圾全收集体系。另外,旨在解决城关区生活垃圾处理的东岗田洼山垃圾场也将在年内投入使用。

  傍晚7点左右,伴随着渐渐暗下来的夜色。和政西街社区的一些居民都把垃圾送到了闵家桥路口附近的垃圾收集点。“晚上吃完饭出来溜一圈,顺便把家里的垃圾也带过来。”在附近居住的杨虎对记者说道。这是我市开展垃圾不落地试点中的一个场景,但是这样的试点在全市现在算来只是凤毛麟角,从2013年初开始实行,由于种种原因,全市的试点不超过10个。因为如此,垃圾遍地、垃圾围城等等这样的现象也常常发生在我市的一些街道小区。为了让全城的环境更加洁净美丽,同时也将这样“垃圾不落地”的试点作用推广开来,从今年起,我市将全面推行垃圾不落地工程。

  “今年,我市要投资1亿元将全面推行垃圾不落地工程。其中包括购进车厢可卸式垃圾车,规划设置垃圾点、收集路线、绘制电子地图等措施。”市执法局局长宁辉东说:“第一批车厢可卸式垃圾车将于1月底到达兰州,并全面开始试点工作。”垃圾不落地,就是对各种垃圾、各处垃圾都配备相应的设施和人员,每天定时定点收集城区垃圾,做到垃圾日产日清。市民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将以最快的速度被清理、收集、运送到垃圾处理场。目前,我市城区主次干道的生活垃圾主要由环卫部门定时定点收集处理,单位庭院和住宅小区的垃圾由物业公司负责清运。今年启动的垃圾不落地工程,将全面解决单位庭院和住宅小区,包括“三不管”院落的垃圾清运问题。在推动垃圾不落地工程的同时,我市还将继续探索垃圾分类工作,在已试点的50个小区内加大工作力度,将垃圾分类的理念宣传得更广泛。

  记者了解到,此次购置的车厢可卸式垃圾车是一种集装、卸、运功能于一体的运输车辆。据介绍,车体和垃圾厢体是分开的,厢体安放在垃圾收集点,车辆将空厢运来,把装有垃圾的厢体带走。除了投垃圾的窗口外,厢体是全封闭的,以防垃圾外溢。而车辆上有一个强有力的“钩臂”,可以将装有垃圾的厢体轻轻一勾便放在车体上带走。“自卸式垃圾车在垃圾收集、转运过程中可避免沿途撒漏而造成的二次污染,是提高城市垃圾不落地的主要新设备。”市执法局环卫处处长滕理告诉记者:“车厢可卸式垃圾车利用拉臂装置对垃圾厢体实行快速装卸,并可对垃圾进行自卸。通过一车多厢可明显提高车辆利用率,减少车辆返程空载的浪费和装卸时间的延迟。”据悉,今年我市初步计划购置4000个收集厢、500辆钩臂车和100辆压缩车投放到近郊四区,这将再次提高我市环卫机械化率。另外,城市管理、环卫部门还将绘就城市垃圾电子地图,对城区垃圾收集点、垃圾车进行网格化管理,实时监控垃圾处理情况。

  目前,我市日产生活垃圾仅城关区就有约1500吨,近郊四区日产垃圾有2900余吨,远郊一区三县有600多吨,加起来全市日产生活垃圾达到3500吨。有人势必会问,这些垃圾如何实现全收集呢?记者采访得知,这也将是全市垃圾收集下一步重点攻克的问题,而利用网格化进行管理收集则成为推广垃圾不落地的重要措施。记者了解到,我市近郊四区已建立了61个一级网格,455个二级网格,1724个三级网格。垃圾收集点就将

  依据这些网络在城区所有主次干道、背街小巷、企事业单位、公共场所、街道社区以及居民院落、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等区域细化出垃圾收集网格,并按照居民的生活习惯在网格中心设立具体的垃圾收集点,让全市的生活垃圾实现全面收集,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空白、不留死角的城市网格化垃圾收集体系,切实做到垃圾不落地。

  垃圾全面收集以后将被运往各个垃圾处理场,而今年我市还将启动再建垃圾场、铁路沿线环境治理、排洪沟环境综合治理等项目,并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使这些地段的环境卫生得到彻底改观,全面配合垃圾不落地工程。据悉,目前中铺子垃圾处理场正在施工当中,继桃树坪、伏龙坪垃圾处理场关闭停止使用后,城关区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就要长途运到其他县区的垃圾场处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市执法局经过多次调研,决定在东岗修建田洼山垃圾场,主要添埋城关区每天产生的约1500吨生活垃圾。据了解,田洼山垃圾场正在进行项目前期审批工作,预计6月底建成投入使用。为我市创建卫生城市、文明城市添加力量。(记者 蒋聪 实习生 王宇迪)

【编辑:李欢】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