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打工男子住1米3桥洞 给母亲报平安:吃得好住得好

2014年01月22日 10:44 来源:金陵晚报 参与互动(0)
打工男子住1米3桥洞给母亲报平安:吃得好住得好
桥洞里有刺骨的穿堂风

  在外有再多的苦,也能扛,为了远方的

  

  河畔的桥底下,一床棉被,一块木板,一个临时的小家。

  正午12点,太阳当空,桥洞底下,仍昏暗得很。微弱的光从桥两侧探进来,也只够让人看出这个空间的轮廓。除了昏暗,这里还有刺骨的穿堂风。

  农历腊月二十,正是南京一年中最冷的时候。离春节还有仅仅10天,异乡的年味渐浓。几个孝顺的年轻人,依然坚持在桥洞里,他们将钱和暖心的话留给亲人,自己在寒冷中坚持着。

  在这个都市角落辗转反侧

  河畔的桥底下,小张他们4个正搭建着他们的都市梦想——一床棉被,一块木板,一个临时的小家。

  “被撵走了,我们还得回来,”小张告诉记者,从1997年第一次到南京至今,任凭他如何辗转,位于桥洞的这个家,他始终难舍。之所以这样,主要是因为,这里有家的感觉——和工友们在一起,有活一起干,累了一块儿休息,凡事都有大家互相帮忙。

  这个简陋的“家”只有130厘米高,住在这里的4个壮汉平均身高都在1米7以上,进出都要佝偻着身体。床更是狭窄,甚至不足50厘米宽。

  眼前的小张的穿着,和都市里的白领没有什么区别,准确地说,他们根本不算流浪汉。小张告诉记者,来南京打过很多份工。一年下来,挣得虽然不算多,但能挣到钱。这些钱,大部分都被他寄回了家里。

  小张是宿迁人,家住宿豫区的一个小乡镇。“吃苦难免,那就把苦都留给自己。把这些再告诉家里人,也没有意义,白白让家里人担心。”

  “妈,我吃得好,住得好!”

  谈到远方的家人,这个30多岁的汉子既充满无奈,却也有无限感慨。“怎么能不想呢?”

  小张在宿迁宿豫区的老家,有一个老妈妈。

  南京到宿迁,接近260公里的路,这个人生境遇不佳的儿子,没有一次提过自己的苦。接电话的时候,小张总要酝酿良久,电话一接通,只说自己吃得好,住得好,穿得暖。来南京十多年,挣的钱悉数汇回家,自己忍饿挨冻,为的是心里头最柔软的那个远方。

  让我们就这样互相温暖

  环卫工老张终于到达了桥洞,这处流浪汉们极隐蔽的栖息地,并不是他今天要清扫的范围。没有嘘寒问暖,老张轻车熟路地搬来了一块木板坐下。

  “今天还是馒头”,老张挪开步子,从兜里掏出一个皱皱的塑料袋,径直放在简易的小桌上。馒头边上,是一个盛着白米粥的铁锅。

  “粥给你热热啊。”老张熟练地拿开一块烧得发黑的红砖,露出了里面未燃的炭火。刚生完火,就听见有动静。

  “今天吃啥啊?”一个年轻的声音清脆地喊出来。“馒头,拿了3个。”老张一听声就立马站起来,冲着斜对面一处黑咕隆咚的地方比划。

  “就馒头,没有榨菜啊?”那个年轻人笑着问。他是小王。从13岁开始流浪,到今年,已经记不清家住哪里,父母姓名。

  听小王说,这位好心的老张是这里的常客,但不是住户。在这个都市的桥洞中,他是他们最大的支撑者。

  一个男子汉的脊梁

  从小时候接受父母的关怀,到长大向他们反向释放能量,这一入一出的转变,见证的是一个人的成长、成熟,见证的是一个男子汉的脊梁。

  小张只身来到都市,境遇不佳。苦难没有打碎他的意志,反而使他愈加坚强和积极——只要一拿起电话,他就会以灿烂的阳光面对母亲的问候;一到月末,他就把辛苦所得的报酬寄给家乡。

  诚然,无助时,他也在桥洞下聆听过急促的雨声;卑微时,他也曾无眠在冰冷的床板。十几年来,他不是不苦,而是已经学会将苦涩化为熊熊的火焰,积攒出充足的热量回馈给爱他的人和他爱的人。

  真的男子汉,应当通过经历的苦难,把自己建设为一个恒定的能量库,向那些可爱的亲人源源不断地输送温暖和能量。更多的给予后,你会发现,原来你已经是受人尊重的人生强者了,这世界,有一部分活得比你滋润的人,应该在你面前感到自卑。

【编辑:杜雯雯】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