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别让打车软件变打车软肋

2014年01月24日 09:26 来源:北京晨报 参与互动(0)

  “打车软件,方便了一部分人打车,但也吊起了出租车司机的胃口,让另一部分人打车更难!”部分乘客频频向记者“吐槽”。记者近日在北京街头采访调查发现,受两大打车软件“烧钱大战”的刺激,马路上挂着“暂停牌”的空出租车越来越多,或是奔赴“抢单”后约定的接客地点,或是停在路边等着“抢单”,对于身边的招手拦车则是熟视无睹。(1月23日《北京青年报》)

  有利益刺激的地方就有竞争。既然最早实行补贴的“快的打车”不甘示弱,而1月10日“嘀嘀打车”开通的全国32个城市使用微信支付也能让司机和乘客享受不同程度的补贴奖励,出现挥金圈地、重金“拉人”等现象自然就见怪不怪了。

  然而,不管是受何种利益驱使,当这种打车软件制造了打车机会不公平,甚至剥夺了一部分不使用职能手机市民的打车权利,或者只能靠自己多支付费用才能打到车,本来是方便甚至是帮助解决市民打车难的打车软件,显然就变成彻头彻尾的“打车软肋”,也违背打车软件问世的初衷了。

  当然,这不仅仅违背了打车软件问世的初衷,对出租车行业的规范发展影响也是不可低估的。毕竟,出租车作为一个城市文明的窗口,出租车的服务品质,既关系到出租车行业的健康寿命,更关系到一个城市的公共交通管理智慧水平,最终成为衡量一个行业与一个城市服务社会的能力、态度、形象。

  就目前而言,出租车司机靠着“嘀嘀”和“快的”拼杀圈地拉人,少拉人甚至不拉人日子还是过得很不错的,带来的刺激也是新鲜而强烈。但这种刺激背后,总是需要人去埋单的,当这种“烧钱大战”偃旗息鼓之后,出租车司机如何去修复之前见利忘义的小人形象?

  总之,打车软件本身并没什么不好,但由于设计缺陷导致主动权单方面掌握在司机手里,出现恶性竞争并制造打车机会不公平后,相关部门不能不去正视和及时干预暴露出来的软肋。作为出租车行业经营单位,更不应该看着司机疯狂地去寻求这种随时可能消失的刺激,而应该站到行业长期利益的发展制高点,利用行业管理规定积极矫正司机被眼前利益所扭曲的心态,还市民一个正常的运营秩序。

【编辑:王硕】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