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压缩三公经费不能“挤牙膏”

2014年01月24日 13:13 来源:齐鲁晚报 参与互动(0)

  在一些地方,三公经费已是连续下调,这是个好现象。不过年年压缩一点儿,也难免让人怀疑:“三公”支出中的水分并没有彻底挤干净,“严控”还没真正到釜底抽薪的地步。

  在最近密集召开的地方两会上,大部分省市区公布了去年三公经费,同比下降多在两位数。同时,一些省市区也提出今年三公经费下降预算,少则5%,多则30%。(据1月23日《第一财经日报》)

  各地下调三公经费预算,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时代背景相契合,这也是政府过紧日子的必要举措。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地方,三公经费已是连续下调,这是个好现象。不过年年压缩一点儿,也难免让人怀疑:“三公”支出中的水分并没有彻底挤干净,“严控”还没真正到釜底抽薪的地步。

  三公经费不但牵涉到财政资金的分配和使用,也与党政部门和公职人员的作风相关,群众关注度非常高。近些年,中央对预决算公开提出了明确要求,中央部门及省本级政府的“三公”情况也进入公众视野。而在压缩三公经费的大趋势下,不少地方下调了预算指标。从实际情况看,在这方面,有的地方步子迈得大一些,有的下调幅度则小一些。应该说,各地各部门情况不同,“三公”开支及降幅还是要根据具体情况来,不能“一刀切”。但是,这里面也存在“是否还有更大压缩空间”的问题。

  参照各地决算情况,这一问题更为凸显。每每地方晒“三公”决算,总会看到“结余”云云。例如,2012年广东省级“三公”经费实际支出8.63亿元,相对预算结余1600万元。同年,北京市本级“三公”实际支出比预算少花了1.1亿元。这种情况屡屡出现,难免让人猜疑:到底是各地“节约有道”,精打细算从牙缝中省出钱?还是在预算中打了“埋伏”,能省一百只说八十,手脚散漫依然有剩余?如果是后者,那显然是“钱袋子”没扎紧还要赚成绩,和欺骗没什么区别。

  显而易见,在中央严管公务活动、财政开支越来越公开透明的大趋势下,单说“有下降”、“有结余”难以让公众满意。大家更关心的是,确定预算的依据是什么?是真正按公务实际需要列支,还是在往年的基础上人为压缩一定比例?如果是后者,那看似是年年做压缩,年年有进步,但实际上年年有浪费的空间,自然离中央要求和群众期待还有很大距离。

  去年中央连续出台禁令,将接待、差旅、培训、出国等各方面都进行了限制。在这种情况下,2014年“三公”开支尤其引人关注。各地在公开“三公”预算时,不妨把账算细一点,将确定依据、人均支出、用途等方面一一作介绍。这样一可以提高预算的科学性和精细性,同时也方便公众监督,在削减三公经费方面,政府是一点点“挤牙膏”,还是一步到位,从中不难看出端倪。在厉行节约的大背景下,再在三公经费上打小算盘,只会招来骂声,这点各地当有足够认识。(评论员 赵丽)

【编辑:杜雯雯】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