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山西老中医的济世情:为患者垫付医药费过万

2014年01月28日 21:2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山西老中医的济世情:为患者垫付医药费过万
    现代的中医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是郑学军最担心的问题,“这样下去,许多中医记录的经典药方包括炼丹方法都会成为一纸空书。”“到临床上看看”,为学生上课的时候,郑学军也经常这样讲。图中左二为郑学军。 范丽芳 摄

  中新网太原1月28日电 题:山西老中医的济世情:为患者垫付医药费过万

  作者范丽芳

  从医30余载,为患者垫付过的医药费累计数万,具体数额,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脉管炎科主任郑学军自己也从未计算过,“既然是需要垫付的人,肯定是家里特别穷。”

  春节临近,28日,记者在医院见到年近花甲的郑学军时,他刚刚收到从黑龙江伊春寄来的东北木耳,“都是我以前的患者,马上过年了,电话特别多。”坚持多年的“济世情怀”,终让郑学军赢得了更多的尊重和口碑。

  初入医门苦练基本功

  郑学军,1955年出生于山西闻喜,能走上中医的道路,深受时代影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活跃在中国农村的“赤脚医生”多以中医和跟师学艺人员居多,而每位医生似乎都有祖传秘方,精通中医、中药、针灸、拔罐、按摩、推拿。

  “我大伯经常腿疼,村里的刘医生从他家取来一团黑乎乎的东西,掸一掸土贴到大伯膝盖处,没多久腿疼治好了。”还是小孩子的郑学军认定,中医像个神奇的魔术。

  1973年,在学习不被重视的年代,郑学军以优异的成绩高中毕业,被公社医院的院长支学贤看中,进入乡公社卫生院,那个年代,这件事被许多同龄人羡慕许久。

  初为学徒的两年间,郑学军每日清晨背诵《濒湖脉学》《药性赋》等中医经典,跟老中医种药、采药、中药炮制、司药,苦练基本功。

  1975年到1989年是郑学军学识的“原始积累”重要时期,期间一边学习一边实践,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完成本科学业,获得中国中医研究院医学硕士学位,并先后师从中医泰斗—赵炳南、朱仁康及全国著名中医专家王玉章,深得其真传。

  从农村走出来的他对周围的一切充满好奇,拼命汲取养分,认真研究老师开出的每一张中医处方、每一味中药的属性。“1983年在北京进修的时候,每周三京城中医外科的名老中医汇聚一堂,将遇到的疑难杂症患者带到现场,大家共同诊治。”

  郑学军想起那时的学习气氛,忍不住兴奋起来,“咱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主动发表意见,前辈们来指正,整整一年的学习,终生受益。”赵炳南的诲人不倦、朱仁康的博采众长及王玉璋的严谨治学,都成为郑学军此后从医的精神榜样。

  精于研究不拘于古

  在高等学府想要出人头地,不但要专更要精。郑学军回忆,1981年盂县籍患者冀老虎来看病,“他下肢发凉,足趾皮色青紫、肿胀,多家医院诊断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但治疗未果。”

  当时26岁的郑学军大学毕业仅两年,病人之痛看在眼里,当晚查阅大量“脉管炎”资料,次日为患者开出一中药处方。服药两天后患者病情缓解,一周后疼痛已止,半个月后即能下地行走。

  “后来冀老虎特意从盂县老家带来一筐鸡蛋。”郑学军坦承,正是这一筐鸡蛋的鼓励才走上攻克“脉管炎”之路。1981年到1985年短短四年,郑学军治疗“脉管炎”的消息不胫而走,在山西小有名气。

  1989年,硕士毕业的郑学军被分配到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当时医院刚刚成立,住院病人寥寥无几,“回来仅两个月就收治了许多病人,30多个患者把住院部挤得满满。”自此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名声大作。

  1993年,郑学军决定自己创业,经营太原脉管炎专科医院的9年间,年均收入50余万元。直到2002年,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三次邀请郑学军重回医院,“对医院有感情,还是回来了,从那时候开设周围血管病专科。”郑学军担任该科科主任、学科带头人至今。

  此间,郑学军独创“总攻疗法”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疗效显著。据统计,数十年间,郑学军接治了来自全国各地(香港、台湾)及海外患者3万余人。

  致力临床的同时郑学军勤于著述,目前已有20篇论文在全国杂志发表,现为全国中华中医药学会周围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山西省中医药学会周围血管病分会主任委员。

  成大医者常怀恻隐之心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先贤孙思邈《大医精诚》之论被视为每位中医的行医准则,郑学军亦不例外。

  从小在农村贫苦家庭长大的他,深知农民疾苦。郑学军介绍,脉管炎患者主要集中在青壮年,且九成来自贫困家庭,“不是农民就是煤矿工人,都是家里的顶梁柱”,虽然治疗费用只有几千,但都是一笔很大开支。遇到这样的患者,郑学军常慷慨解囊,施以援手。

  薛永明是郑学军12年前的一个病人,最近因旧病复发,再次找到郑学军,“那会儿我得了脉管炎,家里没钱看病,都准备放弃了,郑主任听说后帮我垫付了1000多块钱。”

  原平患者李焕文患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肢体残骨外露,“这样的病人不治不行,治疗又没钱。”郑学军当即为其垫付住院费7000多元。

  在他看来,为看不起病的人免费换药、为外地赶来的患者加班看病、为因患病失去劳动能力的人安排工作,甚至亲自开车送行动不便的患者到车站,都只是些“平常事”。

  长年累月,郑学军为患者垫付的医药费已不计其数,但收获的是大家的口碑,“前几天一位患者专门从北京来看我,平常也经常收到全国各地患者寄来的特产。”在郑学军看来,患者的肯定才是对医生最大的鼓励。

  中医传承重在理论实践结合

  目前,郑学军所在的周围血管病科和皮肤科共有大夫10名,1名博士6名硕士,年龄从28到50不等。郑学军希望老中青的年龄结构可以将其研究所成传下去。

  “郑老师并不拘泥于古,经常用西医的发病机理与中医药的属性相结合,治疗方法很独特。”跟随郑学军多年的医生告诉记者,为更好地结合中西医,郑学军曾回到山西医科大学重新学习西医基础2年,这为他日后开展静脉曲张、下肢截肢等手术奠定基础。

  现代的中医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是郑学军最担心的问题,“这样下去,许多中医记录的经典药方包括炼丹方法都会成为一纸空书。”“到临床上看看”,为学生上课的时候,郑学军也经常这样讲。

  数年来,郑学军的专家挂号人次每年均在万人以上,在他的带领下,病房由30张床位拓展到55张,科室年收入1500多万元以上。

  如今,他经常带着学生出门诊、查房,尽量为其提供更多将理论融于临床的机会。(完)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