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国“农二代”婚俗新变化:“婚房”必须要楼房

2014年02月06日 13:24 来源:中国网 参与互动(0)

“农二代”婚俗新变化:“婚房”必须要楼房

(上)魏大妈在农村的房子,现在免费让村里的人住着,也顺便给她看房。

  (下)魏大妈在城市里买新房的社区,她孙子的婚房也在这个社区。记者 张艳玲摄

  中国网2月6日讯(记者 张艳玲)记者近日春节回内蒙古赤峰给长辈拜年时发现,老家三分之二的农民进城当新市民,“农二代”的婚房也必须要楼房才能顺利嫁娶。

  谈起家乡巨变,今年68岁的王大妈对记者说,现在的生活可好了,不愁吃不愁穿了。王大妈一家是2008年从农村搬进城里的新市民,儿子是开发商,这几年赚了些钱,在城里为王大妈买了一套80多平米的两居室。

  “住楼房就是好啊!不冷也不热,做饭有煤气灶,不像在农村那样,做顿饭烟熏火燎的了,可享福了。”王大妈笑着说。

  像王大妈这样的从农村搬进城里的新市民有很多。据记者了解,村子里三分之二有条件的农民都进城当新市民了。据悉,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预计到2030年,中国3.9亿农民需要进城当新市民。

  谈起家庭收入,近70岁的新市民魏大妈滔滔不绝地给记者讲起了她家50年来收入的巨大变化。魏大妈说,70年代,她家6口人,以种地为生,一年的收入累死累活才300多元。80年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一年的收入有5000多元了。90年代,家中分工,男人外出打工,女人在家种地,年收入就大大提高了,有1万多元了,也成为当时村中的“万元户”。2000年以后到2013年,这10多年家里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年收入有5万到十几万不等了。

  但是,一提到不断暴涨的房价,魏大妈就高兴不起来了。魏大妈说,这几年收入的确增加了,但涨幅也涨不过房价,家里挣点钱都给孙子买房用了。

  城镇化也推动农村“农二代”婚俗出现新变化:“婚房”必须要楼房。

  去年刚在城里为即将结婚的儿子花了45万买了一套房子的李女士说,现在农村孩子结婚的“婚房”都要楼房了,男孩子没楼房娶不上媳妇。

  今年48岁的张先生赞同李女士的说法。张先生有2个儿子,大儿子27岁,小儿子23岁,都到了结婚年龄。2011年,张先生东挪西借凑了36万,为大儿子买了一套80多平米的“婚房”。今年,他又花了50万给小儿子在城里买了套“婚房”。为2个儿子购置“婚房”,张先生欠下了40多万元的外债。谈起这些,张先生一脸愁容。

  近年来,赤峰的房价一路飙升。据了解,2000年前后,城区房价才900多元一平米。2007年,房价涨到3000多元一平米。2010年房价涨到4000多一平米。2013年房价5000元左右。2014年,地段不好的房价涨到6000元一平米,好地段已经涨到9000元一平米。

  40岁的王女士说,一年挣的钱还不如房价涨的多呢。王女士是个保险业务员,2013年,她一年的年收入是6万元,还不如她给儿子买的婚房涨幅高呢。2013年10月底,她为儿子花52万元买的一套婚房如今已经涨到65万了。

【编辑:王珊珊】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