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农二代"求职离土不离乡 热衷创业想做城市主人

2014年02月11日 10:28 来源:河北新闻网 参与互动(0)

  饶阳蔬菜大棚,现在走出去的新一代农民回到家乡,做“不离乡不离土”的“城市人”。资料图

  燕赵都市报驻衡水记者焦磊

  城镇化进程的加速,让城市的理念深入到了农村,更多的年轻人们情愿在霓虹闪烁的都市流泪打拼,却不愿站在黄土地里笑,越来越多的农民涌向城市,被烙上“农民工”的身份。然而被称作“农二代”的新时代农民,却不愿再将汗水洒在建筑工地,他们也同大多数城市年轻人一样,将梦想瞄得更高更远,他们的社会角色也在悄然迅速地发生着脱变。

  “村里喇叭一喊‘北京工地需要瓦工,一天200元’的时代过去了!

  也就是在过年的时候,村里才变得热闹起来,这个时候在外面打了一年工的年轻人们都会回到家,此时的农村也迸发出了活力,清静的街道也在青年人的踩踏下有了生机。

  深州兵曹乡婆娑营村一处宅院里的泥土地上散落着刚刚燃放的鞭炮碎屑,远处的鞭炮声依旧此起彼伏,50多岁的老贺在一旁闭目养神,算计着明年的打工计划,“现在岁数越来越大,能干的活也越来越少了”。7、8年前,种了一辈子地的老贺看到同村的人们都外出打工,也迈出了外出的脚步。“出去就是去建筑工地干活,没别的本事,就是有把子力气!”那时候,工资不算高,却也比种地高出不少,虽然身体不如从前,但他还是愿意出去。

  老贺记得,那时候“村里喇叭一喊‘北京工地需要瓦工,一天200元’!”一群农民扔下锄头卷起铺盖卷儿就去了,像他一样,全国各地的农民涌向了都市,成了城里人眼中的“农民工”。爱人的表哥大伟跟老贺一样,就是那批听到喇叭广播踏进城市建筑工地的农民工,他抽了口烟说,打工7、8年了,现在在外面干建筑活的还是这帮40多岁的人,年轻人谁爱干这个。而且现在农民工工资还经常拖欠,今年直到大年三十,他才将工资要回来。

  可大伟又说,年轻人不愿干力气活了,嫌累嫌脏,可楼房还得盖呀,干活的少了,他们的工资也跟着涨了好几倍,“没什么文化,只能卖力气,趁着还能干动,还是多挣点实惠,累就累吧!”大伟的想法,是大多数外出打工的农民的想法。

  老贺看了眼旁边摆弄着手机的儿子贺中赫说,虽然是卖苦力,可收益却不错,他还想让儿子和他一起去打工呢,可小贺却不再有老贺的想法,90后的年轻农民们虽然不愿像父辈一样在黄土地里刨食,但也不愿在城市的工地里流血流汗。他们在尝试改变着农民工的角色,将更多的精力放到学习上,为以后在城市里找到更好的出路做着准备。

  对于儿子的想法,老贺很欣慰,但又想不明白,咱农民出去就就干点实实在在的,最终还是要回家种地的。可在老家和一群回到家的年轻人们聊天时,我发现这些新一代的农村青年已经于父辈那一代的想法完全不同了,他们不再只满足“候鸟”般的在城市里打工,更多的是在规划更精彩的未来,堂弟小亮在饭店学习了几年厨艺,几年的历练让他显出与年龄不符的成熟,现在正打算自己开饭店做老板,过了年就去办手续。

  老贺说,村里的大喇叭已经很久没有响起招工信息了,看来“喇叭喊‘北京工地需要瓦工,一天200元’!”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年轻人都外出打工,留在村里的只有老幼和妇女。资料图

  “农二代”在变形

  农村里的年味最浓,这个时候是年轻人都回家聚会娱乐,家家户户都张灯结彩肉菜飘香年味十足。年轻人们聚在一起谈论着在哪打工、赚多少钱,此时父母也会为孩子感到一丝骄傲,一些没有出门打工的年轻人,则显得有些不合群。在农村,待在家里是没出息的表现。

  可今年,贺中赫却没有带回可观的收入,带回家的却是他和朋友开发的手机应用。回到家,他跟父亲解释了很久,但父亲似乎还不太懂,“这些虚头巴脑的玩意儿,能行吗?”说起外出打工,贺中赫与其他人有不一样的理解,“现在有富二代和官二代,我就是农二代,但我的梦想是做城市的主人,而不只是个打工仔。”

  和大多数打工仔一样,贺中赫也喜欢去网吧聊天、玩游戏、看电影,但他更喜欢翻看各种网站,从阿里巴巴到58同城,自己曾摸索着买域名、买空间,用开源代码架起了自己的网站。在贺中赫眼中,手机不再只是娱乐工具,他和两个小伙伴一起开发了名为“一修哥”的手机应用,2013年5月份,他辞掉了原本已经工资丰厚的工作,选择了创业,把所有的积蓄都投入到移动互联网,现在产品已经上线。

  老贺虽然不太理解什么叫“APP”,什么叫“客户端”,却也对儿子的想法感到欣慰。他说,现在与父辈的角色完全不同,他不再打工,而是去“改造”。这个“小农民”希望在移动互联网中有所作为,让城里人享受他们创业的成果。

  大伯家的堂哥和堂哥家的孩子都在外地打工,只有春节,大家才能聚在一起。在大伯家的炕头上,堂哥说,过完年还得回北京打工,可侄子培培却对我说,过了年,他就要去石家庄学习了,这让我吃了一惊。虽然他年龄小,经历却比同龄人丰富的多,培培在一所中专学校毕业后,到了天津打工,没干两年,他便回家选择了创业,这次学习就是为了更好地发展。

  现在农民工还存在,但农民工的孩子们也已经长大了,社会给他们打上了“农二代”的标签,可我发现即便是“农二代”,而这些80、90后的农民们却正在发生着变化。新一代的农民逐渐长大后,他们对城市生活的期待和他们的父辈可不一样,他们赚钱后的目的不是回老家盖房子,而是为了能在城市里找到更好的出路。

  农村里留给孩子的旧宅基长期搁置,种上了蔬菜。资料图

  做“不离土也不离乡”的城市人

  我的老家是冀中平原一个只有几百人的小村庄,儿时的记忆中,最多的还是传统的男耕女织,上世纪80年代的农民们没有想过走出黄土地,祖祖辈辈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那时,虽然村里的街道很烂,却总能看到年轻人的身影。而现在,在农闲时出门打工成了人们的共识,年轻人哪怕是在外面吃苦受罪,也不愿在家安逸地种地。

  若非春节,村里中最常见的是中老年人和孩子。80后、90后的农村青年大多漂在异乡,他们中间很多人不会干农活,他们也没有兴趣去学。在与父辈们聊天时,不少老农们对本就萧索的村庄十分忧虑,“土地是命根子”的想法在他们心里根深蒂固,年轻人都知道如何使用农具,翻土、播种、施肥、地里头的农活能拿得出手的有几个?

  70多岁的大伯和大娘至今还扛着锄头去地里干活,“年轻人都成了农盲,以后谁来种地呀!”大伯很担忧。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曾写过一本颇有名气的调查报告—《小城镇四记》,在这本书里,他观察到了一种现象的兴起,即“离乡不背井”的季节性外出务工,时至今日这一群体已经数以亿计,贺中赫和培培曾是其中一员。

  “还会回来种地吗?”回到老家,在与一帮年轻人聊天,当谈论及这个问题时,他们并不觉得沉重。有专家指出,随着城市膨胀速度的加快和农村城镇化的积极推进,进城务工并且在城市安居乐业的人数剧增,农村土地必然要进行调整、转让、集并或者通过一定的形式再分配。如同费孝通所说,小城镇内源性发展将吸引新一代农民的集聚。

  或许,在新的土地政策出台后,新一代的农民,将不再是单纯土里刨食的农民,他们可以在与农业有关的多个领域一展拳脚。在从农村到城市的流动变迁中,新农村创业者会层出不穷的出现,或许会让农民成为“不离土也不离乡”的“城市的人”。

【编辑:王安宁】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