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求职者“杀”回北上广 理由:家乡机会少太清闲

2014年02月13日 15:56 来源:北京晚报 参与互动(0)

  春节假期刚过,沉寂了一段时间的人力资源市场又重新热闹起来。在北京这个人才济济的大城市,高校毕业生无疑是求职大军当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群体。在“史上更难就业年”的严峻形势下,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说,“马上有钱”、“马上有房”、“马上有对象”似乎都不如“马上有工作”来得更加实际。上周末,年后第一场大型人才招聘会“北京人才大市场”在中国国际科技会展中心拉开帷幕。尽管举办时间定在节后第二天,一场春雪又拦住了不少人返京的步伐,但当天的招聘会却出人意料地火爆,新春招聘市场呈现供需两旺的态势。120家单位参会招聘,共吸引了3000多人入场求职。这在近两年的招聘市场上已属难得的热闹。

  “杀”回北京

  理由1

  家乡机会少

  拼爹拼关系难有出头日

  因为是节后第二天举行招聘会,很多求职者刚刚返回北京,会场内甚至有几位拉着行李,抱着孩子的求职者。记者发现,求职者当中不少是外地生源的毕业生,随机采访的第一位求职者还是一位逃离北上广之后又“杀”回北京的。说起自己再次返回北京求职的经历,来自河南新密市的小刘似乎有很多话要说,在他看来,理由实在是太多了。“还真不是我眼光高,而是小城市真的没有适合我们的岗位。”

  小刘告诉记者,在求职这方面,北京和家乡之间还是存在不小落差的。在北京找工作时,感觉那股气氛特别浓烈,学校的校园招聘排得满满当当;国展、农展、科技会展中心等地隔三岔五就有大型招聘会举行,前程无忧、中华英才、智联招聘的网站上应接不暇的招聘广告会让你看得眼花缭乱;很多大企业都有自己的人才信息库,有时候不需要你找他,对方也会主动把电话打上门来……虽然未必就能顺利地找到满意的工作,但最起码求职的渠道是开放畅通的。但回到家乡的他却发现,这些办法都不好用了。

  通过招聘网站搜索职位是小刘在北京求职时用得最多的方法,把自己想要的行业和职位输入搜索框一点,哗啦啦的就会跳出几十页甚至几百页的招聘信息,回到家乡之后,他再用这个办法时,却发现,能搜出来的职位信息常常只有一两页。自己的初中和高中同学凡是留在当地工作的,一般都是通过三种办法——一是考公务员;二是家里托关系,进了事业单位;三是家里有生意,子承父业。在家乡那个小城,似乎招聘和求职这件事情并没有太多人关注,没有搭建起一个成熟的平台。“倒是也有劳务市场,电线杆子上也贴满了招聘广告,但那并不是专招大学生的啊!”小刘说,他并非没有努力过,自己也曾去过这样的招聘会,翻过报纸上的招聘广告,但满眼尽是商场招保洁,饭店招服务员,中介公司招出国劳务,停车场招收费员这样的职位,“感觉好像都是给大龄失业人员预备的一样。”小刘失望透顶,“其实这也不是什么意外的事情,在小城市,除了那几个支柱产业之外,其他产业的发展都是相对落后的,大学生找工作的渠道自然就少了。”小刘是学英语专业的,他想让自己的特长有所发挥,找到一个专业对口的工作,可这里并没有什么企业需要英语翻译,仅有的几家英语培训机构规模也都很小,跟他所向往的新东方或新航道之类的地方根本不在一个层次上。家人告诉他,像他这样的专业,唯有进入学校当个英语老师,可他又不是师范类专业,没有教师资格证,这条路又被堵住了。

  小刘在家待了3个月,其间也托了亲戚朋友打听,但他们带来的消息要么是花钱疏通关系,让他到机关里做个合同工,要么就是到商场或物业公司做行政,“还可以去银行,不需要文凭和专业,只要能拉来1000万的存款,谁都可以去。”小刘说到这,自己忍不住笑了起来,“你说差距得有多大吧?在北京,据说银行招柜员都要求硕士学历了,而在我们那,只要你家里有钱有关系,能帮你弄来存款,谁都能到银行工作。”

  年前在家待了3个月,小刘唯一的收获就是学了车,拿到了驾照,“才3000多,比北京便宜一半,也算没白回去待仨月了。”

  理由2

  家乡太清闲

  上网磨时光心里空落落

  同样“杀”回来的还有邯郸的陈晨。跟小刘相比,陈晨的条件要好了很多,因为她的父亲在当地的机关单位担任领导职务,把她安排到当地的一所学校做了一名行政,这在别人眼中已经是令人眼红的好工作了,但陈晨仍旧放弃了,原因是两地之间经济、文化,乃至人们素质上的差距让她无法接受。

  “经济上肯定要落后很多,没有那么多高楼大厦,也没有那么多知名的连锁品牌,这些都是我提前做好了心理准备的。”陈晨说,既然自己已经做好了回家发展的准备,就不会在乎这些东西,真正让她失望的是一些生活上的细节。“城市的管理没有那么精细,对服务行业的监督也很不到位。”陈晨举例说,邯郸的出租车司机都不愿打表,而是讲价,尤其是到了过年过节的时候,20块钱能到的地方,张口就要四五十,而且一副理直气壮的样子,根本不怕你打投诉电话;蛋糕店里的生日蛋糕,上面点缀的不是鲜红的草莓,而是樱桃西红柿,给人一种很山寨的感觉;自助餐厅里面,常常有人不按规矩取餐,一把夹子夹了肉又夹鱼,夹了菜又夹点心,弄得汤汤水水洒得桌上到处都是,每个菜里面都混杂着几片其他的菜叶,但服务员根本没有任何想来整理一下的意思……“在小城市,人们的文化层次还没有达到比较高的水平,很多事情都没有什么规范,也没有那个意识,毕竟发展程度不一样,我们不能强求生活能跟北京相比。”

  另外,工作的闲适也让她觉得无所适从。在北京的生活,人们抱怨最多的就是工作忙,压力大,严重影响了生活的幸福指数。回到了小城市,工作倒是不忙了,不累了,但那种闲得发慌的状态却让陈晨第一次感觉到,自己的人生好像失去了目标。

  “闲到什么程度呢?给你举个例子吧。”陈晨举的这个例子还真是吓人一跳——“在我家的卧室里头,有38瓶白酒,都是我从网站上发帖子得的。”工作整日无事,全办公室的同事们便都上网打发时间,聊天、灌水、看电视。陈晨喜欢上网发帖,发一个帖子给一个积分。她经常去的一家网站搞活动,攒够5000积分可以换一瓶白酒,而陈晨注册了9个会员号,发了将近20万条帖子,于是换来了那38瓶白酒,把家里的卧室堆得满满的。“你怎么可能发20万条帖子呢?”看着记者惊讶的表情,陈晨笑着说:“发表情啊,我们同事都在论坛上泡着,你发一个笑脸,我吐一下舌头,你发一个呵呵,我回一个哈哈。一天下来,能发七八百条,攒20万条,也不怎么费劲的。”

  家在北京

  困惑1

  求职不经心

  父母陪应聘自己不作声

  北京丰富的经济文化资源,让外地生源的毕业生舍不得离开,甚至逃离之后又再次杀回来,拼尽全力想在这个遥远的地方实现自己的梦想。但在户籍方面有着先天优势的北京孩子,却在求职就业这件事上显得漫不经心。在这场招聘会上,记者发现了好几个由父母陪着一起来参加招聘会的毕业生。一位头发苍白的母亲领着自己的儿子,正围着会场转悠。她手里拿着一个小本,每个展台都挨个观察,看到合适的公司和岗位,就停下来记录一下,还不时扭头跟身边的儿子商量一下。而她的儿子,一个将近一米八高的大小伙子却羞涩地站在一旁,也不跟招聘代表说话,只是漫无目的地看着展板上的招聘信息。

  “您这公司需要人力资源吗?”在一家公司的展台前,在前一个应聘者起身后,这位母亲急不可待地侧身坐了过去。“应届生吗?是学什么专业的?”招聘代表的问题刚一出口,母亲马上接过话头,替儿子回答起来,儿子则在一旁愣愣地站着,不发一言,由母亲“全权代表”了。聊了几句,招聘代表递过一份登记表,说是公司统一格式的应聘表,需要应聘者填写。母亲接过表格,把儿子拉到一旁一个没人的座位,逐字逐句地指导着儿子填写。而在实践经验这一栏里,就只是曾在某公司实习过两个月这寥寥的几个字。草草填了一下,母亲就把表格递还给了招聘代表。“这个工资多少钱呢?”“住房公积金有没有?”招聘代表还没透出一句想要招聘他的意思,这位母亲已经迫不及待地问起了公司的相关待遇。

  困惑2

  舍不得吃苦

  最好离家近赖着父母亲

  安排住宿是不少外地毕业生都期望的待遇,但记者转了一圈,也只发现一家公司将提供住宿这一条明明白白地写在了招聘简章上,绝大多数民营公司是没有这个条件的。

  “你现在住哪儿呢?我们公司在亦庄,比较远,可以吗?”在一家生物技术公司的展台前,招聘代表每接待一名应聘者,总会特意强调一下公司地方远的情况,“就得先说清楚了,要不然会有很多人去了以后又嫌远,干不了多久就辞职的。”招聘代表告诉记者,因为亦庄毕竟是经济开发区,距离高校集中的海淀算是一个大调角了,毕业生到亦庄工作,路途和时间成本就显得非常重要。不过记者观察到的情况还好,很多外地的毕业生并不嫌弃这个远在东南角的公司,“没关系,我可以到公司附近租房子。”“只要公司附近有地铁就行。”接连几个毕业生,都表示自己对于工作地点并没有特别的要求。

  但轮到北京的毕业生,情况就大大不同了。“亦庄?那也太远了,我家住在石景山。”不少家住北京的毕业生反倒是把工作地点看得特别重,都希望能找到一份离家近,交通方便的工作,这点条件甚至比公司的规模、发展前景等更加重要。一位家住丰台的女孩告诉记者,她原本是在聚美优品工作,而自己家距离公司有一个半小时的车程,实在不堪忍受每天早晚高峰坐地铁倒公交的折磨,所以年前辞了那里的工作,想要换一个离家近的公司。依赖于父母、家庭,舍不得吃苦,这一点反倒让北京的毕业生失去了竞争优势。

  北京四项措施

  应对“史上更难就业年”

  2013年被毕业生们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而2014年毕业生就业人数更多,“史上更难就业年”的说法由此产生。对此,本市就业部门将如何应对今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高峰?在促进大学生就业方面有什么新的举措?记者采访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相关负责人。

  她表示,2014年,预计本市高校毕业生形势将保持稳定。毕业生人数与2013年基本持平,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23万人,同比增长0.1万人;北京生源高校毕业生8.1万人,同比减少0.3万人;用人需求稳中有增,市属用人单位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需求10.3万人,同比增加0.5万人。总体来看,本市2014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主要矛盾仍将是供需结构性矛盾。文史经管类供过于求、理工农医类供不应求,实用技术型人才短缺的问题仍然存在,毕业生能力与用人单位的需求不尽匹配的现象仍旧比较明显。

  对此,本市将积极应对新的就业形势,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

  一是全面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的落实工作,鼓励支持用人单位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吸纳毕业生就业,鼓励扶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

  二是统筹实施大学生村官、社工、应征入伍等各类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项目,选聘更多有志愿且适合到农村基层工作的优秀毕业生参加本市基层就业服务工作。

  三是发挥人力资源市场机制的作用,加大面向高校毕业生的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力度。广泛收集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岗位信息,积极组织开展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进校园活动,集中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暑期服务月”等系列活动。

  四是深入实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做好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离校前后信息衔接和服务接续工作,开展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实名登记和就业帮扶,力争使每一名有就业意愿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在年底前实现就业或参加到就业准备活动中。

【编辑:王硕】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