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科技系统腐败窝案无反腐新启示

2014年02月18日 13:56 来源:华西都市报 参与互动(0)

  2月14日,广东省纪委通报,广东省科技厅副厅长王可炜涉嫌严重违纪,正接受组织调查。这是继去年7月省科技厅原厅长李兴华后,广东科技行政系统又一名落马的厅级官员。据不完全统计,去年广东科技行政系统腐败涉案人数已逾50人。(2月17日《第一财经日报》)

  作为一个相对偏“冷”门的领域,科技行政系统出现腐败窝案,多少给人以意外之感。不过,如果从腐败发生的普遍规律来看,这起案件未必有多少让人惊奇的反腐新启示,只不过再次重申了“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在人们的一般印象中,腐败的发生几率,往往因行业不同,而有所差异。比如,常见的“清水衙门”的说法,在今天仍然得以流行。它不仅影响着一些人的择业观,也不可避免的折射到反腐的观念乃至行动上,导致监督力量配置上的不均衡。

  不可否认,在一些财力、审批权力较强的行政领域,腐败的机会和资源相对更多。但是,如果完全将之视为腐败的必然原因,显然未找准治腐的关键。事实上,在一个市场经济社会中,已经很难说有绝对的“清水衙门”和“肥差”之区别。如此案揭露的科技行政系统,它不仅能左右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也是科研经费分配的决策机构——如相关权力得不到有效监督,其滋生腐败的几率很难说会有不同。

  当然,每个行业有每个行业的权力生态,对之的监督也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是否能将更多的科研自主权限交还给高校和企业?扶持科技产业,是否有比直接发放配套资金更有效,而“风险”更小的途径?但总的来说,不管具体政策怎么变更,放权到何种地步,行政主管部门所掌握的权力还是会客观存在,只要监督缺席,再小的权力也能制造腐败。

  目前整个社会对于权力运行普遍规律的认识,已经有很大提升。但以行业看待腐败,偏重于“外部环境”而忽视权力运行机制改革的固有观念,依然桎梏着我们的反腐与革新之路。在这一点上,当下的反腐行动除了数字上和层级上的突破,更大的意义应该在于,它将反腐的触角伸向了那些长期以来被忽视和冷落,打破了“冷衙门无腐败”的神化。而那些想象中的“清水衙门”所暴露的腐败,理应成为我们更理性看待权力与监督的深刻提醒。(朱昌俊 评论员)

【编辑:吴涛】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