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人均万元税负高不高”可以讨论

2014年02月20日 15:04 来源:北京晚报 参与互动(0)

  去年底,有家媒体邀请我去讲新闻评论的写作体会。我提出一个看法,今后的中国,一定会进入一个讨论的时代。新闻评论就是一种讨论。各种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社会等问题,都需要民众参与讨论。一方面是因为信息传播手段和平台日益便捷宽广,另一方面则是受过各级各类教育的人越来越多。想一想,每年仅仅大学毕业生就有六七百万之众,10年就是六七千万人,20年就接近2亿人。一个国家有几亿大学生,遇到问题怎么可能还像老一代那样,给个棒槌就认真(针)?“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前两天,我看到媒体报道央视女记者柴静跑到美国生孩子,给孩子取名“柴知然”,寓意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讨论当然就是“知其所以然”的最佳途径。“柴知然”长大了一定会同意我的观点,因为她一出生就被公众讨论了一回。

  昨天,我又看到《北京商报》一篇评论,题为《人均万元税负不高吗?》这个问题确实值得讨论,比讨论“柴静为什么要当美国人的妈”还有意思。税负关系到每个中国人的切身利益,谁当“美国人的妈”则大多数中国人可以不关心。

  人均万元税负这个问题的提出,来自2013年我国公共财政收入达到12.9万亿元,对于13.54亿中国人而言,人均宏观税负接近万元。

  13.54亿中国人的年人均收入有多少?每个人也就3677美元,折合人民币2万元多一点吧。人均税负接近万元高不高,按说这是秃子头顶上的虱子——明摆着事情。但是,有政府部门的专家出面非说不高,问题就要讨论了。中国的问题,至少有一半以上是专家制造出来的话题。政府要想消停点,政府部门非要减少自己直接养的专家不可,否则,没有宁日。如何减少政府部门的专家,我可以献计献策,这里不说了。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在媒体上解释,当人们听到人均税负接近万元,大多数人的反应肯定是负担太重了;而听到人均财政收入万元时,则会感到我们的人均财力还是太少了。在刘专家眼中,人均税负与人均财政收入不是一回事。怎么就不是一回事呢?他似乎没有交待。采访他的媒体却说,所谓“人均万元税负”,实际上就是“人均财政收入”,这个指标中国远低于世界主要国家。过分追求低税负、高福利,可能面临极大的财政风险,也是不可持续的。为了说明中国税负低,不知是刘专家提供还是媒体自己找的,提出一个数据:2011年我国人均政府财政收入按当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528美元,而美、日、德、法、意、英的人均财政收入均在1.4万美元以上,我国人均财政收入只相当于这些国家的1/10左右。2010年,我国这一指标世界排名处于100位之后。(以我对媒体记者的了解,我更相信这组数据是刘专家提供的)。

  《北京商报》评论文章说,“税负的比较,不能采用绝对数,而应找到参照物,采用相对数。收入不同,税负的感觉怎能拿来比较?如果中国的人均税负与人均收入之比,仍高于美国等发达国家,我们才可以说,人均万元的税负不高。根据去年的人均收入数据,中国是3677美元,美国是46380美元,人均税负与人均收入的比值,中国是0.41,美国是0.30。如此,我们的税负就不能很逍遥地说,太少了。”这篇评论还提到我国的非税财政收入,包括政府性基金收入、社保收入和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去年全国土地出让金收入总金额达4.1万亿元,而12.9万亿元的公共财政收入口径并没有将土地财政包含在内。“当我们比较人均税负的时候,必须是全口径的财政收入,而不能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有一出京剧叫《三娘教子》。看《北京商报》评论文章,很像是“子教三娘”。讨论税负高不高,要从给刘专家启蒙“绝对数”、“相对数”开始。套用一句流行的话,你连“绝对数”、“相对数”都需要启蒙,你们部里、所里知道不知道?苏文洋

【编辑:王硕】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