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让人文精神驯服心中“猛虎”

2014年02月25日 15:15 来源:安徽日报 参与互动(0)

  当法槌重重落下,备受社会关注的复旦大学投毒案告一段落。本月18日,犯罪嫌疑人林森浩因故意杀人罪被上海市第二中院一审判处死刑。因琐事不合,林森浩采取极端的方式剥夺了室友的生命,在毁灭他人的同时也会毁灭了自己,也让两个家庭从此在苦痛中煎熬。痛定思痛,仍有一些问题萦绕心头、挥之不去。

  什么样的“深仇大恨”,什么样的扭曲心态,让一个高学历人才充满暴戾之气,心中的“猛虎”时而出笼?又是什么让他变得如此冷漠,失去对生命的敬畏?很多时候,原因往往不值一提。从云南大学马加爵案、南京航天大学杀人案,到北京大学铊投毒案、扬州大学秋水仙碱投毒案,再到最近发生的广西艺校饮水机投毒案,其起因无不是生活习惯、说话方式、性格差异这样的小问题、小矛盾,甚至仅仅因为一个玩笑、一句嘲讽。

  同处一室,本该相互理解;有了矛盾,本该相互宽容,可生活琐事却酿成血案,睚眦之怨竟至同室操戈。背后的原因很多、很复杂,但最鲜明的一点是人文精神的荒芜与缺失。 《瞭望周刊》对近年来校园极端案件的梳理,发现“犯罪嫌疑人绝大部分是理科生”,且“多为学业顶尖的天之骄子”。林森浩在面对媒体采访时也表示在看守所里一直在看人文书籍,以前这方面比较欠缺。换句话说,他们或许有知识,却可能没有是非;他们有技术,却可能没有良知;他们在处理学习难题上得心应手,却可能对生活中的人际交往一筹莫展;他们自我意识强烈,却可能缺乏对他人起码的人文关怀。其实,这样的问题不独存在于大学生身上,在未成年人身上时有所见,中小学校园暴力事件时有所闻就是证明。只是很多问题往往被遮蔽、甚或掩盖,每当校园极端案件出现时人们才会给予更多注意。然而,这样的关注,代价太过沉重。

  著名教育专家朱永新曾疾呼:中国教育发展最大的危险是人文精神的缺失。毋庸讳言,从家庭到学校,再到社会,长期以来我们在教育上似乎没把培育人文精神当作什么事,起码不是头等大事。过度追求功利,强调知识、技能,忽视人文教育的做法,今天依然普遍。比如重教书而轻育人,对传授知识、培育技能极端重视,对于心理健康、人格健全却重视不多。再如重智商而轻情商,对学习能力、解题技巧异常关注,对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情感问题却不放心上……如果只是让学生成了“学习机器”,还算是幸事;关键是,他们不知道压力如何转化、情绪如何舒缓、矛盾如何化解,导致心理问题日渐加重、心态日渐扭曲。

  教育到底是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爱因斯坦曾提出这样的问题,并认为:“学校应该永远以此为目标:学生离开学校时,是一个和谐的人”。其实,不独学校应该以此为目标,家庭、社会何尝不该如此?从家庭到学校,再到社会,给予儿童、少年、青年的,不仅仅是知识、技术,更要培育人文精神:关注他们的精神问题,注重他们的精神成长,推动他们在人与人、人与社会建立起合理健全的关系,为他们一辈子的安身立命奠定坚实的基础。唯有如此,才能不断地涵养性情、锻炼性格、变化气质,多一分宽容、少一分苛责,多一分克制、少一分冲动,多一分友爱、少一分暴戾;更重要的是,真正懂得对他人的尊重、对生命的敬畏。

  英国诗人西格夫里·萨松说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再怎样的心坚如石也会被折服。人文精神如同满含馨香的蔷薇,以温柔驯服心中“猛虎”,用温情化解戾气,是教育之幸,更是家庭、社会之福。(张永生)

【编辑:李欢】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