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专家:居民食物营养结构亟须调整

2014年02月26日 08:59 来源:光明日报 参与互动(0)

  新世纪以来,我国食物总量供需实现了基本平衡,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居民营养健康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但是,在食物营养消费方面却产生出新的问题,正如近日公布的《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提出的那样,“食物生产还不能适应营养需求,居民营养不足与过剩并存,营养与健康知识缺乏”。这些问题急需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从人群的膳食状况及特征上划分,这些问题及解决方式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一是食物营养过剩人群。据统计,按照中国成人超重与肥胖判定标准,2010年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超重率为30.6%,肥胖率12.0%,城市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均高于农村;全国有2.6亿人口被确诊为慢性病患者,约占总人口的19%。产生超重及慢性病的风险因素有很多,究其主要原因,是这部分人从食物中摄入的热量、营养素超过了身体需要,加上运动不够,导致超重和肥胖患病率急剧增加,并向低龄化人群蔓延。控制体重、预防肥胖的首要措施,就是要把这类人群作为重点,使之有效地节制饮食、合理调整膳食结构。通过平衡膳食,从根本上调节其能量及营养物质的摄入水平,同时加强运动,把过多的食物消费及体重降下来,才能真正实现营养与健康相互促进的预期目标。

  二是食物营养不足人群。按照2011年确定的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2010年不变价)新的国家扶贫标准,我国有1.28亿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最低营养需求为每人每日2100千卡热量(1986年制订),与纲要推荐的目标值相比,该基准值偏低。而且,农村内部收入差距较大导致了其食物营养消费差距也很大。因此,贫困地区是我国居民营养不良的多发地区和营养改善的难点地区。必须针对贫困地区环境条件差、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的实际,把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尽快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采取扶持与开发相结合的方式,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创新食物营养改善方式,如保障人均基本口粮田,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合理开发利用当地食物资源,采取营养干预措施,以提高其食物消费水平。

  三是食物营养改进人群。目前我国这部分人群数量最大,其特征是已经稳定解决温饱,实现了小康。但在市场琳琅满目的美食诱惑下,加上缺乏食物营养知识,普遍存在肉类油脂等动物性食物消费过多等不合理的膳食行为。对这类人群的膳食调整,必须及时应对,加强指导,加大食物营养知识普及的力度,倡导文明生活方式和合理膳食模式,以控制高热量、高脂肪、高盐饮食,降低营养性疾病发病率。

  实际上,上述人群的膳食类型划分是粗略的,当前我国食物营养面临的新问题相互交织,相当复杂。要在纲要的指引下,通过全社会的努力,运用多种形式的营养教育及干预措施,引导居民形成合理的食物消费模式和科学的膳食模式。

  (王东阳 作者为农业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编辑:燕磊】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