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七旬老人义务摆渡20余年 称想为乡亲们做点事

2014年03月03日 13:15 来源:大河网 参与互动(0)

  叶县洪庄杨乡王湾村东侧的汝河渡口旁,一间10平方米的平房内,住着该村74岁的孤寡老人王丙新,老人已在这里为河两岸的群众义务摆渡了20余年,每天来回摆渡三四十次。

  七旬老人拖着病腿为群众义务摆渡

  3月1日下午2时许,大河网记者慕名来到渡口时,恰好河东岸有人正在喊王丙新老人摆渡过河。老人听到喊声,左胳膊拄着拐杖走出屋门,蹒跚着来到停在河边的一艘铁船上,熟练的解下锚绳,然后拽着固定在船边的一条横跨河两岸的钢丝绳,3分多钟的功夫,就将船渡到了70米左右的河对岸。

  “这老头可是活雷锋啊!你们一定得好好宣传他的事儿……”王湾村的王元根将自行车推到船上坐下后,听说记者慕名前来采访王丙新,竖起大拇指介绍说,无论春夏秋冬、刮风下雨,即使是深更半夜,只要有人喊,老人都会为大家摆渡。

  老人说,河西岸是襄城县丁营村,两岸五六个村庄的村民到对岸办事,都得乘船。如果绕行,往上下游都得多跑六七里路,很不方便。

  记者的采访数次被需要过河的行人打断,几乎每隔10分钟左右,就有人前来过河。哪怕就一个人,老人都会积极的将人运送到对岸或接过来。

  “说不定老乡过河去办急事哩,尽量不让他们多等1分钟。”老人对过河人很是理解。

  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记者发现两岸前来乘船的十多人几乎都和王丙新熟。有些人上船后还会帮忙拽着绳索让船过河。当船靠岸时,老人也总不忘提醒大家慢点上岸。

  “我从小到大不知道坐了多少回船,到现在还不知道老人的名字。”河对岸丁营村的一位十七八岁的小姑娘告诉记者,她小的时候,老人在她的心目中就是个好人。

  记者观察到,坐船的没有一个人给老人掏钱,他唯一的收获,就是一个年轻人递给他的一根烟,老人上岸后,点上烟抽了一口,一脸的满足。

  孤寡老人为群众义务摆渡20余年

  据和老人同村的王元根介绍,最早在此摆渡的是河对岸苗府村一个苗姓男子。一只小铁船,对经常过河的村民,苗收粮食;对于不熟悉的路人,苗收钱。

  王丙新早年因为家贫,没能成家。上世纪70年代,父母先后去世,他就独自搬到汝河渡口旁搭个草棚靠捕鱼为生。苗不在的时候,有人急着过河,王丙新就用他的小捕鱼船将人送过河。

  “后来苗当上电工不再摆渡后,王丙新买下他的铁船,开始义务摆渡,从他用小木船送人到现在,已有20多年的时间。”王元根向记者伸出两根指头。

  2007年,襄城县地方海事处获知老人的情况后,专门在这里设立了“苗府渡口”,并修建了候船亭,将老人的小铁船换成现在的大铁船,不但能坐人,而且还可以放电动车和自行车。

  而且为了安全起见,还在河两岸各栽了一个大木桩,木桩上拴上钢丝绳,将钢丝绳穿在船一侧的铁环内,只需用手用力拽钢丝绳,就能把大铁船一点一点移向对岸,这样既省力又安全。

  “海事处还专门对我进行过培训,核发了营运证,并配备了救生衣。”王丙新一脸严肃的说,超过5级风不渡,水大也不能渡,安全最重要。

  老人只想为乡亲们多做点事

  2011年春节刚过,老人在帮过河村民推摩托车时,不小心摔断了腿,当地民政部门和群众们知道后,为他凑了医药费,但出院后走路需要依靠拐杖。

  考虑到他年纪大而且腿脚不便,村里多次劝他住进乡里的敬老院安度晚年,但都被他一一拒绝,最后只好为他在河边建了一间房子。而且形成不成文的规定,每年麦收时,河两岸的乡亲们都会为他凑出2000多斤麦子来感谢他。

  记者在老人居住的屋中看到,除了一张单人床紧靠后墙,床头的一块木板上堆放着老人的衣服被褥,旁边几块砖支起的灶台上放着液化气灶和锅碗瓢勺,除此之外并没有任何家具可言。

  “在这里生活条件这么苦,腿还不方便,你不去敬老院安享晚年,到底图的是啥呢?”记者见此情景问道。

  “我啥也不图,趁还能干动,只想多为乡亲们做点事。”老人一脸满足的说,乡亲们为他凑的麦子加上低保费,一年有3000多元的收入,时常还有人为他送来蔬菜和日用品,日子过得还不错。(蔡长伟)

【编辑:王硕】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