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拒腐防变必须守住底线

2014年03月04日 09:31 来源:检察日报 参与互动(0)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新形势下,在致力于“三个并存、两个依然”反腐态势向好的方面转化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呈现手握公权的公职人员拒腐防变的精神风貌,即解决公职人员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行、法治意识、职业素养、角色操守等问题,当务之急是着重强化各级各类公职人员的责任意识、敬畏心理和底线思维,从而使我国惩防腐败体系中的教育措施更有效,制度实施更顺畅,监督机制更易行。

  增强用权有责的责任意识

  权力意味着责任,“有权必有责、用权必担责”是现代社会和法治国家中公职人员履职的基本要求,权力大责任大、权力与责任相匹配也是责任政府的应有之义。“有权必有责”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公职人员行使权力,要对所引起的相应法律后果负责,因为法律授予了权力,同时也就意味着赋予了责任;二是被依法赋予了权力而不去行使,或者行使不到位、不正当行使,就是失职渎职,也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要实现这一点,现代国家通过法治化的方式构建了一整套权力监督与权力制约机制,确保“有权必有责、用权必担责”的要求不至于沦为空谈,问责制也昭示了这一理念。

  正确认识权力,是掌好权、用好权的前提。增强用权有责的责任意识,首先必须认清权力的本质。权力具有腐蚀性和趋向腐败的本性,“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已经为实践所反复证明。其次,必须正视权力的特性。权力是一柄双刃剑,正确使用权力,可以治国安邦,造福于民;而滥用权力,能使掌权者腐败堕落,则必然祸国殃民。权力的两面性,值得每一个掌权人经常思考和认真面对。再次,必须明确用权的目的。公职人员手中的权力,是用来治国理政、管理社会、为人民谋利益、为人民服务的,决不能把人民赋予的公共权力异化为谋取个人或少数人私利的工具。

  增强公职人员用权有责的意识,能够促进勤政廉政建设。勤政就是公职人员忠于职守,勤于政事,认真负责地为国为民做事。勤政是所有公职人员的职业本分,古今中外同此常理。廉政是指公职人员履职时不以权谋私,秉公办事,清正廉洁。我国《刑法》第八章“贪污贿赂罪”中的13种罪名,就是公职人员违反廉政法律法规所实施的腐败犯罪,实施这些犯罪的公职人员属于典型的贪官。《刑法》第九章“渎职罪”中所规定的30多种罪名,就是国家公职人员违反勤政法律法规所实施的腐败犯罪,实施这些犯罪的公职人员属于典型的昏官庸官。既不勤政也不廉政而构成腐败犯罪的人,就成为腐败的多面手,集贪官昏官之名于一身,这种现象在目前腐败案例中比比皆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对于国家公职人员而言,勤政廉政实乃一个很高的履职要求。

  常怀自知之明的敬畏心理

  现实生活中,一些公职人员对真理无敬畏,对百姓无敬畏,对历史无敬畏,对法律无敬畏,对组织无敬畏,对工作无敬畏,对舆论无敬畏,对人生无敬畏,言行举止缺少现代社会公职人员的气质风貌,更像封建时代的“官老爷”。自从“你准备替党说话,还是准备替老百姓说话”等官员雷语后,公职人员在一些场合说出与其身份迥异、令人惊诧的种种雷语等事件就层出不穷。这些雷语,既暴露出少数官员内心深处的官本位隐秘,也说明一些公职人员没有基本的自知之明,缺乏起码的敬畏之心,人为制造了官民对立。

  早在1957年,邓小平同志就曾经告诫全党:“共产党员谨小慎微不好,胆子大了也不好。一怕党,二怕群众,三怕民主党派,总是好一些。谨慎总是好一些。”邓小平同志这里所说的共产党员之“怕”,就包含着“敬畏”的意思,至今并没有过时。邓小平同志的“三怕”,是因为他心中始终装着群众,牢记自己是一名普通共产党员。三个“怕”字,是对所有共产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的一种警示。怕党,就是要时刻牢记党的纪律,践行党的宗旨,自觉接受党的监督;怕群众,就是要始终维护老百姓的权益,让自己做的事情对得起养育我们的人民群众,正确对待人民群众的质疑,真心接受老百姓的批评;怕民主党派,就是要坚持民主合作制度,慎重对待党外监督。

  常修从政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常戒非分之想,这是公职人员练成敬畏之心的基本功。常怀敬畏之心,就能让为官从政者给自己正确定位,激发公职人员自查自省自律的自觉意识,使公职人员时刻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在社会转型时期,公职人员身上滋生不正之风和腐败的现实危险性在增加,被诱惑拉拢、被腐蚀利用的“价值”和“机遇”,比常人要大得多、多得多。公职人员只要始终如一地保持敬畏之心,居安思危,防微杜渐,才能抗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管得住小节,就能做到一身正气、一尘不染。

  强化坚守信念的底线思维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和善于运用“底线思维”应对各种复杂挑战,这体现了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把握以及对辩证思维的现实运用。

  “底线”就是“底限”,是不可逾越的“警戒线”,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最后限度”,是推动事物从量变走向质变的关口。“底线思维”(bottom-Line thinking),就是要求人在认识过程中必须注意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客观限度,若无视或跨越这个度,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变成消极的力量,它能促使事物朝着相反的方向或态势发展。有识之士提出:“一个人,没了底线,就什么都敢干;一个社会,没了底线,就什么都会发生。”

  底线思维是一种思维技巧,注重的是对危机、风险、底线的重视和防范。底线思维更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掌握它就能做到认真评估决策当下面临的风险,估算可能出现的最坏情况,从而能够处变不惊、守住最后防线。

  在反腐倡廉建设问题上,强化国家公职人员拒腐防变的底线思维极为重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清正廉洁,是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和行为准则,是干部队伍素质能力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公职人员为官从政的底线。底线思维的关键在于,要用法律明辨事物的是非,用道德分清人心的善恶,用党性甄别欲望的取舍,用事实验证问题的真假。面对“四大考验”,公职人员在以下方面要严守底线:一是做人的底线,堂堂正正做人,老老实实做人,做一个政治立场坚定和头脑清醒的明白人。二是处世的底线,正确认识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的新形势,认清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直面治国理政的各种实际难题。三是办事的底线,勤勤恳恳做事,恪尽职守。老百姓遭遇的“门难进、话难听、脸难看、事难办”等现象,应该是公职人员的耻辱。四是用权的底线,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秉公用权,牢记“为官发财,应当两道”,杜绝把权力变成谋私敛钱财的资本和工具。五是交友的底线,要择善而交,净化自己的“社交圈”、“生活圈”,真正做到不良之友不交、不义之财不取、不法之事不干、不净之地不去、不正之风不染。

  (作者系湖北省行政学院政法系教授)

【编辑:王硕】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