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分析称广州家庭花在吃上的钱约占收入两成

2014年03月13日 11:04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0)

  当“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GDP(国民生产总值)”等高大上的经济学术语与菜心、油麦菜放在一起,是否觉得不搭呢?其实不然,如市民的柴米油盐支出高一点,CPI就涨一次。

  本报多名记者连续数日奔走于广州300个菜市中有代表性的18个肉菜市场,采集来自菜市的原始数据,得出了街坊版的“恩格尔系数”和“CPI”。

  从本报记者采集的菜市数据推析,广州家庭花在“吃”上的钱大约占收入的两成。

  从经济学原理上来解释,恩格尔系数低于0.4,则意味着市民生活进入富裕阶段。幸福广州,从本报独家采集的广州菜市原始数据中得到解答。

  街坊版“恩格尔系数”:

  最低两成收入被“吃”掉

  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比例则会下降。

  恩格尔系数反映着居民的生活质量,那么广州人花在吃上的钱是多少呢?

  记者在中心城区及周边的多个市场,随机采访300名在菜市场买菜的街坊,发现大部分市民一个月的吃饭花费基本上在收入的20%上下。在龙津路市场,记者采访了在附近居住的方先生,今年45岁的他有个三口之家,夫妻都还在工作,女儿上高中。一个月三人伙食费大概在2000元钱,而夫妻俩每人月收入五六千元。

  一家三口每月买菜2000元

  在东川新街市,记者现场采访了多位前来买菜的市民,发现每个月家庭开销2000元买菜的占多数。

  市民徐女士告诉记者,她家三口人,她工资每月近3000多元,爱人则多点。跟多数广州人的生活习俗一样,平时在家里煲汤吃饭,亲朋来了才下馆子吃,一个月不会超过四次,主要下馆子集中在周末,如此计算下来,每个月采购蔬果肉的成本约2000元,人均六七百元。

  记者在菜价较低的沙园市场,遇到了人均买菜开销四五百元的周阿姨,住在附近的她一家五口,中午和老伴两人吃饭,晚上儿孙回来,要做五个人的饭。

  “煲汤那天起码100元以上,不煲汤也要60元。”周阿姨说,这已经算节省了,中午两个人随随便便吃,晚上才正式一些。尽管如此,一个月买菜的开销,还是用光了她的退休金,“2000块钱逃不掉。”

  “每月花销2500~3000元的三口之家比较少,约两成吧。1500元左右的则是相当节约的街坊了,比例不会超过两成。”该市场管理人员告诉记者。

  新旧城区PK:老城区街坊吃得悭

  记者发现,老城区街坊的人均买菜开销比新城区要低。在西华路金花街、龙津路和惠福西路的三个菜市场,记者采访了10位街坊,他们每月的人均买菜成本基本在450元到600元的水平,最低只有300元。而在番禺洛溪市场,受访市民的人均买菜成本集中在600元到700元的位置,最豪的一户人家甚至达到1800元。

  究其原因,首先,因为老城区市场多,竞争激烈,价格自然便宜。记者在西华路金花街市场问了一下鲩鱼价格,转身离开时档主立马主动降价。而在番禺华南板块,地广市场稀,档主开价更有底气。其次,老城区有更多中老年顾客,老人家特别精于格价和讲价,新城区以楼盘客为主,中青年较多,不擅长也不热衷讲价。

  据广州市统计局去年6月发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广州市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62598元(每月5216.5元),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33442元(每月2786.8元)。

  同时根据广州统计年鉴,广州市区户均人口数为3.20人,只要一个家庭有两个人正常工作,广州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多在20%~40%之间,广州市民的生活已进入富裕阶段。

  街坊版“CPI”:

  1300元吃整月

  那是五年前

  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的简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一个反映居民家庭一般所购买的消费商品和服务价格水平变动情况的宏观经济指标。

  国家统计局广州调查队发布今年2月广州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显示,CPI同比上涨2.6%,广州食品类价格上涨直接影响CPI上涨1.23个百分点。

  而这直接反映到老百姓每日的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支出。放大到5年的时间跨度,统计CPI数据则发现,每个家庭过去五年购买蔬菜的花销已足足涨了近50%。

  记者根据广州价格信息网的公开信息——广州32种主要蔬菜综合零售均价,统计出同一时间点的价格走势。换句话说,对32种主要蔬菜价格而言,当下2000元的人民币相当于2009年1300元的购买力,现在1300元只够吃20天。

  10年前牛肉每斤9元 如今40元

  在沙园市场开牛肉档十几年的玲姐,见证着“牛魔王”一路狂飙。

  “十年前,一头牛的进货价3000多元。”去除毛血下水等部位,平均每斤卖9元多。那时候牛肉和猪肉的价格差距不大,生意旺得令她至今怀念。

  “现在,一头牛进货价13000元,十年涨了1万多元。一斤牛肉卖40元,而且是我直接进屠宰场、自己开车拿货才有这样的低价。牛肉那么贵,街坊都去买猪肉了。”玲姐说。

  如今,玲姐的牛肉档缩得只有不到对面猪肉档的一半,看着猪肉佬们忙得不停手,她只好拿起牛肉刀磨一磨以解无聊。

  广州市物价局价格监测中心监测显示,近些年广州牛肉价格一直处于上涨态势,尤其是自2011年年底开始,便进入了加速上涨的通道,其价格也屡创新高。

  以石牌市场为例,2010年下半年至2011年上半年牛肉价格一直稳定在40元~44元/公斤。2011年下半年以来,牛肉价格涨势加快,经过几次阶段性的大幅上涨,2013年3月已经涨至76元/公斤的历史高位,月同比上涨26.67%,之后总算稳定了一段时间。

  上述监测仅统计到去年9月,玲姐告诉记者,其实现在已经又涨了。“去年一斤牛肉还是卖38元一斤,过完年回来一直卖40元了。虽然知道稍微涨价都会有熟客流失,但进货价一路涨我也扛不住。”

  “物价比较贵,

  最关心菜价”

  不同年龄的人群,买菜有啥偏好?

  连日来,记者在多个菜市场共计采访了300名购菜市民,他们的年龄层次分别为老、中、青三个阶段。老年人几乎天天逛市场,他们货比三家,关注价格;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承担着养家重担,去菜市场的频率也算频繁,除价格外他们也关注质量;青年人、上班族,偶尔买菜下厨做饭,难得空闲买菜让他们对价格并不敏感。

  市场内的买菜大军以老年人为主,在记者走访的老城区3个市场,放眼望去老年人的数量始终最多。陈阿婆今年六十多岁,退休以后经常来金花街市场买菜。

  “我和老伴每顿饭一人15元左右,两人每个月大概八百块钱,一个月花去退休金的四分之一左右。”陈阿婆说。她告诉记者,老两口收入不高,现在物价比较贵,她最关心的还是菜价。在周末的市场还偶尔见到年轻人前来买菜。赵先生就是其中之一,今年不到30岁的他告诉记者,只是偶尔做饭,对于菜价也不经常关注,基本都是想吃什么买什么。

  啥时买菜:老年人早上买 年轻人偶尔买

  那么市民都什么时间去买菜呢?

  双职工家庭的中年人,一般只能在晚上下班后才有时间去市场。徐小姐是上班族,尽管她更喜欢早上买菜,因为很新鲜。但是平日要上班,白天不可能溜出去买菜,只能傍晚下班时才去。不过,只要每逢周末,她一般就会早上出门买菜。

  上午时分的市场,记者见得最多的就是老人家。他们闲暇时间多,早上出门后,正好到时间逛市场。由于儿女成家立业,早上买菜中午做饭便是不少老人生活的主要内容。他们往往先将菜市场转一圈,了解大致行情后,才会有选择地买菜。

  年轻人则弹性得多。周六傍晚6点半,堑口市场的鱼档前,接连来了几拨打扮入时的年轻人。“家里打火锅,临时需要几斤脆肉鲩,我是帮忙出来买的,你看我的样子也不像买菜的人啦。”一位拿着触屏手机的“潮女”说。该“潮女”一下子就称了三斤脆肉鲩,也不讲价,60元成交。

  买什么菜:鸡肉不敢吃 少买青菜和水果

  禽流感风波让不少市民都闻鸡色变,在肉菜市场也不敢买鸡吃。在洛溪新城市场,记者见到了刚买完菜的吴小姐,满载而归的她东西装满了单车货栏和后座。她买了排骨和鱼、青瓜、西兰花、圆椒、葱等共花了70多元。吴小姐告诉记者,这些是她们一家三口一天的伙食,如果煲汤的话至少要花去100元。

  受禽流感影响,吴小姐近来都不敢买鸡,只能买猪肉和鱼等其他肉类,她说:“现在排骨一斤要23元,比吃鸡贵。”

  感受压力的市民不在少数,而动辄5元7元的菜价也让消费者无奈。蒜薹7元、外地菜心8元、番茄6元、青椒7元,而1斤活鸡才9元,青菜价格赶超禽肉。

  市民林女士表示,以前做菜都是不敢多放肉,现在菜价都要赶超肉价了,真是太贵了。而记者留意到,番禺的不少肉菜市场便宜的菜就仅剩下为数不多的叶菜,每斤2元以下的青菜几乎绝迹。

  即便是对菜价不大敏感的年轻人也hold不住,白领张小姐在黄埔大沙市场买了一袋蔬菜,有茄子、青椒、番茄,每样只买了两三个总共已花了16.8元,还买了5个苹果花了20元。“水果吃不起了,青菜也吃不起了。”张小姐感叹。

  菜价在上涨

  摊贩没赚翻

  菜贩子是否菜价上涨的直接受益者?本报记者从全城菜市中随即采访了100名菜贩。

  记者在猎德肉菜市场走访发现,这里的菜价确实比其他市场略高。

  上午11时30分,一位档主的当天收入已达600多元。该档主说:“下午只有100元左右的收入,因为大部分人卖菜都在上午,因此每天最多800元左右收入。”

  菜档利润率大约在20%~30%之间,以25%来算,一个月利润为6000元(800×25%×30)。“除了一次性的赞助费,每个月还要缴纳3400多元摊位租金,加上水电费和人工支出,辛辛苦苦一个月,没有攒下多少钱。”该档主说,交了在市场附近的房子月租1600元后剩下并不多。

  档口成窗口 亏本也得卖

  东川新街市的张先生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记者日前跟张先生体验了卖牛肉的生活,他告诉记者说,拿回来一头牛,约250斤左右。依靠在东川新街市打拼多年积累的顾客,他向医院、学校、机关团体的饭堂一共卖出去七成左右,剩下三成约60斤牛肉,运到东川新街市以37元/斤的价格销售,比批发价格多3~4元/斤。

  但是这60斤牛肉销售却遇到困难。

  当日中午1点至2点半期间,记者跟随张先生期间一共做了3单生意,销售量不足4斤。“价格越高,市民发现牛肉跟猪肉价格相差越大,因此购买牛肉的人越少。”张先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个档口租金1800元/月,请一个工人销售要2000~3000元/月,加上自己的成本,每天得赚200元方保证销售人员赚得不比自己多。因此若每天60斤牛肉全部卖出去就可以勉强不亏本。

  但记者粗算一下,昨日下午2点多,店里依然有超过30斤牛肉没有卖出去。张先生告诉记者,没有卖出去的牛肉晚上会卖到大排档,以每斤30元,乃至28元的价格亏本价成交,目的是少亏一点。“那么是否可以不亏本卖呢?”记者问。“不行,不亏本卖就得冷冻至第二天,但是广州人不喜欢吃冻的牛肉,因此亏得更多。”

  别看价格贵了,具体到零售档口来说,赚的反而少了。张先生又给记者算一笔账,去年春节前,这个档口牛肉20多元/斤,当时每天卖120斤牛肉,现在每斤37元,但是只能卖60斤,少了一半。而每斤牛肉从批发环节到零售环节的溢价均是3~4元/斤,因此仔细算下来,牛肉涨了八成之后,赚的钱少了一倍,基本上是保本运行了。

  既不赚钱,档口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面对记者的提问,张先生说这与天河城的服装品牌店类似,听说那里开店的商家要么亏本,要么保本,但是得维持下去,因为有品牌效应。张先生卖牛肉,卖给机关团体饭堂的业务占据总量的七成,因此档口已转变成一个窗口,可以稳定老顾客,同时找到新买家,比如哪个酒楼新开张了,寻找货源时,看见东川新街市牛肉档口仅此一家,自然合作机会很大。

  菜价为何五年涨五成?

  原材料、租金、人工成本都有份

  一方面是菜价高,市民叹荷包难顶,另一方面是档租高,档主叹顾客少。那么是什么造成菜价这么高的呢?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看看档口租金涨幅就知道了。套用流行的话说就是档租低未必赚得多,但是档租越高则一定赚得越来越少。此外,生产原材料、人工成本的上涨都是吹涨菜价的因素,而这一切又与通货膨胀的预期有关。

  据介绍,近五年来,肉菜市场的档租一路飙升。记者了解到,目前城区中,东山市场肉档月租高达12000元,海珠市场菜档月租700~3000元,均价1200元,肉档2800~3000元;赤岗市场稍微便宜,肉档月租2800元左右,鸡档月租3500元,大的菜档2500元。

  而珠江新城最为离谱,有档主告诉记者:“一开始,月租是6000多元到7000元,如果一次性交纳15.5万元的市场赞助费,月租就可以降为3000多元。

  然而,赞助费的经营期只有5年,这相当于把减租的部分一次性缴纳。后来部分档主顶不住撤退了,促使市场所有者调整策略,减少租金。而记者在广州一规模蔬菜基地了解到,肥料、工人在过去五年也涨了四五成。如当下雇佣一个工人摘菜,一斤本地菜心就得加一元的人工成本,不然根本请不到人。

  本报实地调查得出以下结论

  档主四成月收入支付租金

  来自100名菜市档主直接调查数据显示,他们每月收入四成用来支付档口租金,档主群体并非蔬菜涨价的直接受益者,相反,有档主称“档口已成营销窗口”,即使亏本也得赚回广告效应。

  家庭每月买菜支出五年涨五成

  本报调查300名购菜市民的数据显示,平均算下来,六成市民每月在瓜果蔬菜等菜市花销上约2000元,占家庭收入两到四成。对比最近5年市民菜市支出数据分析,当下每个家庭每月菜市支出比五年前涨了近五成,带动的效应便是CPI波浪涨跌曲线。(文/记者严利、刘幸、李天研、杜萌、李大林、张晨)

【编辑:吴涛】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