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向贫困宣战倚赖更加科学的制度

2014年03月13日 13:34 来源:郑州日报 参与互动(0)

  “向贫困宣战”“创新扶贫开发方式”……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减贫1000万人以上的目标。(3月12日《人民日报》)

  长期以来,我国的扶贫开发存在着贫困人口底数不清、情况不明、针对性不强、扶贫资金和项目指向不准等问题。这就容易造成扶贫专项资金的滥用和浪费,也是屡屡导致贫困县修建“豪华衙门”、即使脱贫也不愿摘掉“贫困帽”等社会怪象的主要原因之一。

  据了解,目前农村贫困人口是国家统计局根据全国7.4万户住户调查得出的抽样调查数据推算出来的,对于研究贫困人口规模、分析贫困发展趋势比较科学,但具体扶贫工作中还要弄清楚“谁是贫困人口”“致贫原因何在”“如何针对性帮扶”等问题。

  如果一项政策是针对特殊对象或特定群体而制定的,那么对特殊对象或特定群体的筛选、甄别工作就很重要,否则政策效应很难显现。扶贫工作恰恰就是这样。近年来,关于一些贫困县频频冒出与之身份不符的做法让人匪夷所思,引起舆论广泛关注。究其原因,无外乎扶贫开发工作中的各种疏漏。不能准确识别贫困人口,让非贫困人口钻了空子,没有让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得到帮助,让“假贫扮真贫”混淆了视听,减贫脱贫的目标就只能沦为“空中楼阁”。

  贫困人口识别不准有碍社会政策的公平公正。目前各地确定贫困人口的实际做法,多是政府机构根据扶贫资金规模和县域统计数据,测算确定具体村庄贫困农户的数量,再由该村遴选出贫困户。业内人士分析,这种方法不能做到应扶尽扶,一些真正的贫困户没被选出来。目前,一些地方已经开展了为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通过发扬基层民主,透明程序,保证了贫困户认定的相对公平公开。

  精准识别扶贫对象,摸清贫困家底,才能让针对性帮扶有的放矢。扶贫资金精准滴灌,才能提高减贫效益。针对不同程度的贫困对象,扶贫制度设计也应有所不同。相对贫困的有普惠政策覆盖,严重贫困的有特惠政策托底,扶持力度和方式方法要体现层次上的差异,只有这样才能扶到真贫,减贫也才能提高成效。

  当然,输血不如造血。不少地方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突击式短期行为,重输血轻造血比较普遍。只注重资金滴灌,不注重能力培养,是无法做到彻底脱贫或稳定脱贫的。否则,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因能力短缺长期处于贫困的现象将屡见不鲜。所以,扶贫制度设计要长短结合,输血和造血结合,注重培养提高贫困人口的劳动能力,改善健康状况和后代的受教育状况,才能让贫困群体离贫困越来越远,不让贫困代代相传。

  扶贫开发中,防腐、反腐工作同样重要。不能让腐败分子拿着人民群众的“救命钱”、“救急钱”挥霍败坏,高度警惕贫困县中的腐败现象,大大增加腐败分子的违法、违规成本,用更加科学、严密的制度为实现扶贫目标保驾护航。(宋 华)

【编辑:杜雯雯】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