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北京海归小伙成“垃圾王” 8年努力换来9成支持率

2014年03月14日 14:56 来源:北京晚报 参与互动(0)
北京海归小伙成“垃圾王”8年努力换来9成支持率

  “今天的垃圾来喽!”家住劲松中社区3岁的小锐(音)每天出门第一件事,就是提着自家分类后的厨余垃圾,拿到“绿馨小屋”称重后换取积分。眼前的这一幕,让“绿馨小屋”的开创者李震欣慰地笑了。

  “寻宝”让他走上垃圾分类

  李震,北京人,今年32岁,赴美留学多年,学的是通讯营销。可是,最终他却做起了垃圾分类的买卖。这让很多人都想不通。

  对此,李震这样解释,别看垃圾又脏又臭,但只要有人生存,就会有垃圾。在他看来,垃圾能变废为宝,永远不会枯竭,是“城市的富矿”。更重要的是,他还有个梦想,让每个北京家庭都能实现垃圾分类。

  十年前,李震参加助残就业活动时,看到环卫工人从小山似的垃圾里,翻捡废品,分门别类。当时他就在想:“如果垃圾转运前,也能精细化分类就好了。”

  社区老人都曾劝他放弃

  为此,李震花了大半年时间,考察他一无所知的垃圾分类行业。李震说,正是在垃圾中“寻宝”的心态,让他越考察越觉得有意思。就这样,李震带领助残团队与劲松地区的多个小区合作,分类回收垃圾。

  当时,居民还没有垃圾分类的意识,大袋的垃圾里什么都有。有一次,李震亲自搬运垃圾时,袋子破了,打湿了他的裤管,那股腥臭味顿时熏得他喘不过气来。回来他洗了两遍澡,可觉得身上还是有味儿;夏天除了嗡嗡的苍蝇,李震还戴手套处理过腐烂水果里的肉蛆,蠕动的活虫让他恶心得直想吐;冬天赶上过年工人放假,垃圾一下子增多上百袋,李震还亲自上阵,肩扛背驮,生生在肩膀上磨出了3个大血泡。

  原本英俊的小伙就这样变成了“垃圾王”。连社区里的大爷大妈都忍不住劝他:“小伙子,你这是何苦呢?”可是,李震却苦口婆心地向大爷大妈们解释,垃圾分类回收利国利民,他做的是好事,不觉得丢人。

  8年努力换来9成支持率

  李震的父母思想开通,对儿子的事业很支持。可是,女友却和李震分了手。2009年底,在坚持了五六年后,李震更是遭遇了生存危机,逼得他不得不思考,是不是应该转行。

  “总得先有营生,才能谈梦想。”李震说,正当他犹豫不决时,北京市政府出台了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措施。正是借着这股东风,李震拿下了朝阳区第一个政府购买的垃圾分类项目,开始在劲松地区的老旧小区推行垃圾分类。

  李震是在西城区胡同里长大的孩子。他坦言,作为北京孩子,他从不怕和人打交道。发送无纺布袋和宣传手册、走进菜市场宣讲、搭建一站式垃圾回收的“绿馨小屋”、研发旧书循环书架、设计了垃圾分类送积分、厨余垃圾换积分活动……李震想了各种办法,向周边的社区居民推行垃圾分类。

  李震的努力没有白费,如今他进驻的劲松街道,最好的楼门有九成以上的居民都养成了垃圾分类的习惯。此外,还有3000多户居民参与到用厨余垃圾换积分的“绿馨小屋”。参与者中年龄最大的是90多岁的赵奶奶,年龄最小的是3岁的小锐。由于小家伙几乎每天都会送来分好类的剩菜剩饭,因此每次李震都会亲切地以小家伙的编号“007”来称呼他。

  “垃圾王”的新打算

  李震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幅书法,上面写着“每临大事有静气”。这个北京小伙就是用思考和创新迎来了事业的春天。同样这份事业还帮他牵线搭桥,赢取了一名女社区工作者的芳心。两人幸福地组建了家庭,去年底还迎来了宝宝。

  初为人父,李震觉得身上的担子更重了,也给了他全新的启发。“新的一年来了,我们打算深入社区的幼儿园,让孩子成为垃圾分类的主力,然后通过‘小手牵大手’,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垃圾分类。”李震说,他的梦想很简单,就是把他的“绿馨小屋”复制到北京更多的社区,全面实现垃圾分类回收“一条龙”。

  李震也深信,通过他不断地努力,总有一天大家都会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社区里的垃圾总量也会跟着减量,为子孙后代造福。(记者 王琼 文并摄)

【编辑:杜雯雯】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