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警惕以“安全”之名扼杀金融创新

2014年03月17日 15:35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参与互动(0)

  上周的两条消息估计会让很多从事互联网金融创新的人士茶饭不香。一则是央行发文要求暂停二维码(条码)支付、虚拟信用卡等支付业务和产品,受此利空影响上周五中信银行、腾讯控股以及多只二维码支付概念股集体重挫;另一则消息是央行向第三方支付企业下发的两个征求意见的草案(《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手机支付业务发展指导意见》),其中对第三方支付转账、消费金额进行了大幅限制,部分业内人士对此反应强烈。

  从监管层的意图来看,保护金融消费者的权利和防范风险、维护金融持续稳定则是政策制定和出台的最大考量,这也是央行的职责所在。因此一味地指责,甚至用阴谋论、垄断论进行演绎和评说,委实不太妥当,还是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暂停虚拟信用卡业务,一方面可能是央行担心虚增存款,另外报备不合监管要求或许是央行“震怒”的重要原因。

  至于暂停二维码业务,监管层更多可能是从支付安全的角度考虑。虽然暂停短期可能会影响一些企业互联网金融创新的进程,但必须承认,当前二维码支付确实存在很多安全隐患,监管细则和风险防范几乎都处于空白阶段,监管层从审慎的角度暂停,也无可非议。很多媒体在报道这则消息时采用了叫停的说法,这也不太准确。况且在全面评估并做好必要的风控之后,央行放行二维码支付、虚拟信用卡等支付业务和产品依然是大概率事件。如此,则更有利于行业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不过,公众和舆论所担心的以安全之名行扼杀金融创新之实,还是必须引起警惕的。央行下发的两个征求意见草案中,对第三方支付转账、消费金额的大幅限制(人支付账户转账单笔不超过1000元,年累计不能超过1万元;个人单笔消费不得超过5000元,月累计不能超过1万元),监管层可能是从维护金融秩序稳定角度出发,打击可能出现的大量资金空转、套现、洗钱,甚至是吸收公众存款等违法行为,但是这也很难完全为它洗脱:丝毫不带有维护传统银行和银联奶酪的私心。

  众所周知,在支付宝、财付通、余额宝等一系列创新产品的冲击之下,传统银行的垄断利润正逐渐被大幅度的瓜分。复星董事长郭广昌日前表示,马云的余额宝让200多亿元本来属于银行的钱给了小额存款者。这也意味着,仅余额宝一项就让银行少赚了200亿元。而作为互联网企业O2O闭环中非常关键的二维码(条码)支付,如果正常运转之后,将直接撇开银联,这无异于砸了银联的饭碗。在社会上混,如果断了别人的财路,别人肯定会和你拼命。因此,有分析称监管层对互联网金融打出的“组合拳”,肯定有传统利益链条的企业和群体在背后推波助澜,这也符合常理和常识。

  当前在各方进行激烈博弈的时候,问题的关键是,各方的利益诉求能否都通畅地反映到决策层的桌面,他们在做最后的政策拍板时能否在安全和创新之间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点,即通过必要的监管和风控,堵住互联网金融在野蛮生长中可能带来的系统性风险,又能够在不引起系统风险的前提下,不受既有利益集团的“威逼利诱”,制定出公平公正、有利于市场竞争的政策,促使企业加大创新力度,不断地开发出具有市场活力的产品。

  坦率地说,监管层要做到这一点非常的不容易。打破金融行业的垄断,是诸多垄断中很难啃的一块“硬骨头”,在啃的过程中,嘣掉几颗牙可能也是正常之事。但是,打破垄断之弓已经拉开,没有回头箭了。在今年的两会政府报告中,已明确要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因此从历史的维度来看,发展互联网金融是打破金融垄断的一个很好的契机,民众满怀期待,监管层必须有所作为,也一定能够有所作为。(阮修星)

【编辑:吴涛】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