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记者手记:为什么要写一个农奴之子由穷变富的故事

2014年03月27日 21:28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记者手记:为什么要写一个农奴之子由穷变富的故事

  藏历年三十,多啦驱车带我和同行的藏族记者去他的家乡日喀则曲美乡综村。

  途经扎什伦布寺,看到寺外成群的信众先在寺庙外,顺时针转寺,然后再挨个进入寺庙朝拜。他们中有的扛着整袋青稞,拿着成包酥油;有的嘴里念念有词,为的是祈福和达成心愿。对于藏族而言,佛教是一种信仰,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和这些信众一样,多啦小时候也和父兄一起转寺,和其他信众不同的是,由于多啦的祖上世代都是修缮寺庙的能工巧匠,所以备受信众尊敬。多啦骄傲地说:“扎什伦布寺的维修,有我父亲的功劳,里面有一扇门就是我父亲打造的。”

  在1959年民主改革之前,西藏人口中95%都是农奴,分为差巴、堆穷、朗生。差巴相当于内地的佃户,堆穷属于破产的差巴,外加一些手工艺人和流浪打工者,朗生则为家奴。多啦的祖辈属于堆穷,虽然木匠活可以在种青稞之外多赚一点钱,但贫穷依旧没有因为这份手艺而有所变……

  多啦清楚地知道,他的生活的每一点改善,都离不开解放后的好政策。

  一路颠簸,路边除了拳头大小的白杨树,两侧尽是荒山秃岭,多啦说:“现在这路好多了,今年政府要把日喀则通往各乡的路全部硬化呢。以前这里根本就没有路,你看前面的路,其实是河床,每年汛期一到,河床不见了,路也就不见了。”

  进了村,看不到什么人,偶尔传来几声鸡叫,村子里家家户户墙上贴着牛粪饼。

  多啦家算是村里的“豪宅”,房子是1988年花13万元修的。

  房子算上院子,占地约1000平方米,分上下两层,共13间。人畜分开,下面放草料和粮食。多啦父母的房间和厨房是一体的,“因为厨房是房子里最暖和的地方,所以要留给父母。”看着房间里摆放着的暖壶、电饭锅、电视机,可以想象出多啦一家围坐在此,吃饭的样子,也让人感受现代文明进入藏族生活的景象。

  知识改变命运,而对于半文盲的多啦而言,走出家乡的勇气,让他拥有了比同伴更好的生活。

  多啦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西藏发展的活化石。中国的许多地方,都会有和多啦一样穷则思变的人,但在西藏,多啦用自己的努力,创造出原本充满宗教神话的雪域高原上最富生命力的新的神话。

  那些看起来再普通不过的变化,对于西藏而言,充满了更多的意义。(记者王清颖)

【编辑:吴涛】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