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内地“雾霾经济”再度升温 频出新招惹乱象

2014年03月28日 16:1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社兰州3月28日电 (记者 闫雅琪)“无口罩不出门,各类清肺茶不离手。”陈语燕在微博里贴出“全副武装”的照片,她说,自己已经买了不少“防霾”产品,但相关商品越来越多,已不辨真伪,有了“乱投医”的感觉。

  截至28日,京津冀地区被中重度雾霾困扰已有4天,华北平原“雾里看花”能见度低,接二连三的雾霾天给这个春天蒙上了灰色。“雾霾经济”再度升温,商家频出新招。

  “买了就是为求心安。”从事建筑行业的工程师沈祥告诉记者,因常在户外工作,自己特别关注与“防霾”相关的产品。他给记者展示带活性炭过滤层的高价口罩,“只敢买最贵的,怕便宜的效果不好”。

  记者浏览内地各大网络交易平台发现,空气类产品成为国内最大网络交易平台淘宝网的“新宠”,搜索“雾霾”关键词,产品五花八门有上百种,一款据称有防雾霾的“洗鼻器”月销售6000余件,各类空气净化器价格参差不齐。

  与此同时,不少房地产商“北上”拉客,打出“孔雀东南飞,寻找纯净天空”的广告语。兰州临近退休的葛卫虹就渴望到南方沿海城市养老,她说跨省买房心里还是不踏实,总怕“广告与实际不相符”。

  近日,内地某保险公司推出“雾霾险”,规定只要特定城市连续5天的空气污染指数或PM2.5大于300,将一次性给付污染津贴200至300元人民币,这款瞄准“雾霾商机”的保险问世几天就被叫停。

  《甘肃社会科学》编辑杨文德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说,针对“防霾”产品内地民众多抱着“宁可信其有”的心态,商家利用消费者从众心理,逐渐促成“雾霾经济”快速发展。然而,许多雾霾相关衍生商品“打擦边球”,并没有实际作用,甚至以次充好,是侵犯消费者权益的。

  “市场乱象需要依法肃清,尤其是要把监管力度延伸到网络。”杨文德建议,可以通过公益广告的形式引导民众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雾霾。(完)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