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真“接地气”才能破除“交流瓶颈”

2014年04月04日 10:59 来源:重庆日报 参与互动(0)

  某省一位厅长下基层,问了群众“家里几口人”“收入怎么样”“有没有什么困难”等几个简单问题后,就不知如何继续交流下去。(据《人民日报》)

  一些干部发指示、作报告、谈经验,样样在行;说政绩、话增长、列数据,都是能手。而一旦面对群众却没话说——“结结巴巴”,存在“交流瓶颈”。显然,这不是领导干部口才不佳,也不是能力不强,而是态度的问题,是作风的问题。

  有的领导干部总是高高在上,习惯了官话套话空话,并且内化到自己的话语体系中,一开腔就是“文件语言”;有些领导干部宁愿扎进文山会海里,也不愿下基层接地气,形成一种习惯,以至于有的领导干部用“悬浮照”代劳自己下基层;有些虽然也偶尔下基层,但往往是走马观花,来去匆匆,浮于表面,在形式主义中迷失……

  俗话说,“话不投机半句多”。一些领导干部在生活、工作中与民众渐行渐远,不大知道群众的真实需求与愿望。由于接触得太浅、太少,自然也就没了共同语言,更谈不上沟通技巧。倘若干部与群众生活在两套话语体系中,自然难以沟通,冷场的局面也就会屡屡出现。领导干部面对群众不说家常话、贴心话,群众面对他们自然也不敢吐真言,道实情,甚至也拿一番套话、漂亮话来敷衍应付。

  如此一来,交流变成演戏,言不由衷、糊弄了事,当然联系不了群众,干群之间的裂痕就会出现。这样的疏离其实就是一种割裂和分化。这样下去,群众也会愈来愈排斥与领导干部交流,不仅干部的形象、政府的威信会因此受损,亦会损及党的执政基础。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要想打破“交流瓶颈”,领导干部首先要有交流的诚意,有听民声、解民忧的态度。既然是唠家常,那么双方的地位应该是平等的,官员要放下身段,多一些倾听意识,想民众之所想,急民众之所急,尽量营造一个相对平等的谈话语境。只有这样才能激发群众的表达热情,打捞群众“沉没的声音”。

  破除“交流瓶颈”,领导干部就要以踏实的作风,帮助群众解决真问题,真解决问题。听民声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问题。领导干部眼里的“鸡毛蒜皮”,在群众心里往往是民生疾苦,要取得群众的信任,赢得群众的支持,就要给群众解难题,办实事。把事情办到群众的心坎里去,群众才愿意敞开心扉,与干部心贴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调研时强调说,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引导群众履行监督责任,多提意见建议”。唯有真心诚意、真抓实干,才能破除横亘在干部与群众之间的“交流瓶颈”,干群关系才能“更上一层楼”。时下,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正如火如荼地开展,领导干部更需趁此机会,既身入基层,也心入基层,与群众打成一片,彻底治治身上存在的“四风”问题。

  (作者系本报评论员)

【编辑:王硕】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