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返乡扫墓聚餐难凑一桌年轻人 老家变“地理概念”

2014年04月06日 11:11 来源:工人日报 参与互动(0)

  清明节前夕,不少外地在京人员返回老家扫墓。但在扫墓后的聚餐上,他们发现偌大的村子里已经凑不出一桌年轻人。

  老家在湖南常德的王永杰,迄今还记得小时候故乡扫墓的情景。“我们村子里有将近1000人,合族而居,其中有六七百人都姓王,属于同宗,周围村子里也有同宗的。”儿时清明节祭祖时,队伍浩浩荡荡,很有仪式感,去世三年的人,后代要为其立碑,以示已有血脉后人。

  但今年返乡,王永杰发现,村子里只剩下不到三分之一的人,都是老人和孩子,年轻人寥寥无几。清明祭祖,原本是外出打工的村人们,难得的团聚时间,但现在清明节回家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过去打工的去县城、地市,清明节的时候还能回来,现在去广东、山东,远的去新疆,清明节就没有几个年轻人回来了。”今年,回村扫墓的年轻人,已经凑不出一桌人在一起吃饭了。

  老家在山东乡村的邹先生,来京工作已经有十多年了,由于担心清明节堵车,他提前离开了北京。“过去没有小长假,想回也回不去,现在有假期,能回去了,但回去也只是孤孤单单的一个人。”邹先生说,“家里除了一个老房子,什么都没有了。”刚开始,他的孩子还吵闹着一定要跟着去,到了老家觉得很新鲜,但当孩子发现,自己听不懂村中老人的方言,村子里上网娱乐也不方便时,又吵闹着想早些回京。

  邹先生总是怕不带孩子回老家扫墓,孩子长大后,会忘记自己祖籍何地,但上幼儿园的孩子,从来都不认同自己是原籍人,认为自己和身边的北京孩子无异。“父亲那一辈认为自己还是山东人,我觉得我既是山东人,也是北京人,等到了我儿子,他只认为自己是北京人。”邹先生说,“每一次扫墓,看着故乡,人都走光了,感觉很凄凉。如果有一天我不在了,这些墓就没有人来祭扫了。”

  “老家在凋零,回去的机会越来越少,老家已经变成了一个‘地理概念’,对于我的孩子而言,长大后从来没怎么去过的老家,也许只是一个名词,连回忆都没有。”王永杰告诉记者。本报讯 (记者 赵昂)

【编辑:燕磊】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