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成都商报:“肉贱伤农”最终伤的是消费者自己

2014年04月08日 13:39 来源:成都商报 参与互动(0)

  根据央广新闻昨天的报道,生猪价格“跌跌不休”的局面正在全国多地上演,部分地区生猪价已跌到15年来的最低水平,养殖户养一头猪甚至会亏损300元。

  对城市消费者来说,肉价便宜是一件好事,但只要用经济学理论稍微分析一下就会明白,这一现象并不值得庆幸。在经历眼下的低价之后,紧随而来几乎肯定会出现一波高价,到时候掏腰包肉疼的还是消费者自己。

  “价贱伤农,价高伤民”是肉价一直难以摆脱的怪圈。对养殖户来说,这样的波动会带来沉重打击,并影响到养殖积极性;而对普通消费者来说,能省下的往往只有区区一块多甚至几毛钱差价,而肉价下跌的大头通常都被中间商拿走,殊不知一旦遭遇肉价报复性上涨,多掏出来的就绝不仅仅是几毛钱或者一块多了。直观经验告诉我们,肉价忽高忽低,会让处在消费链条两端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统统成为受害者。

  产生这种周期性波动的深层次的原因在于生产方式。我国目前仍以散户养殖为主,个体养猪户面临着无权定价、养殖成本较高和缺乏准确市场信息等问题。对此,一些地方政府做了大量工作,试图善意地引导养殖户的生产行为。比如当生猪出栏量下降、猪肉产量减少引发价格上涨时,地方政府往往会发放各类补贴。但遗憾的是,这样的善意干预有时可能适得其反———在补贴与高价的双重刺激下,养殖户肯定增大规模,随之而来的就是产量激增,价格下降。

  如何减少中间成本、拓宽销路也是个问题。以蔬菜为例,农民与超市对接提了多年,但仍是小打小闹,昂贵的物流成本很难让农民承受。与蔬菜相比,猪肉需要屠宰、检验检疫等更多环节,直接进社区的难度也更大,养殖户抗风险能力也更低。要解决肉价周期性波动的问题,除了要转变生产方式,走规模化养殖道路以外,更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只有这样,才能让养殖户和消费者不在一轮又一轮的价格周期中悲悲喜喜,循环往复。(山东 公孙好)

【编辑:吴涛】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