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被日强掳华工手稿诉不堪经历 有生之年最想听道歉

2014年04月09日 15:12 来源:合肥晚报 参与互动(0)

  “开始的时候我们还记录日期,但这样的记录慢慢变得毫无意义。后来我们索性开始记录每天死去通报的信息,将来如果可以回国,好歹对家人是个交代。”70年前,安徽人张子明被一张招工启事诱骗到了北海道,从此开始了为期一年多的非人挖煤工生活。同伴们在种种折磨下纷纷死去,而他却顽强地坚持了下来,并和同伴将这段经历记录了下来。昨天,合肥的崔小姐接受采访时称,在她外公张子明留下的手稿中,清楚记录了他们在日本遭受的非人待遇。

  70年前被掳至日本煤矿

  今年4月5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首次公布日本强掳中国赴日劳工名单,涉及人数34282名。“当天就上网查了,但是人数太多,内容又掺杂着大量的日文,暂时还没有找到外公的名字。”崔小姐告诉记者。

  崔小姐的外公叫张子明,因为肺病,已于11年前去世,享年84岁。70年前,老家在安徽宿松的张子明孤身来到上海谋生。某一天,正在码头搬货的他看到一张招工启事,因为开出的待遇颇高,他没有细看就报了名。几天后,他和300多一起报名的人被安排上了一艘运煤船,在海上漂泊了七天七夜,很多人因为饥饿和瘟疫,还未抵达目的地,就被抛进了大海之中。而幸存的人,却在北海道角田煤矿开始了他们不堪回首的一年多经历。

  在日本不被当人看待

  “在北海道,我们主要是挖矿,早上天不亮,鬼子的监工就拿着皮鞭赶着我们上工,如果有谁不舒服稍微起来得晚一些,迎来的就是一顿暴打。”抗战胜利后,张子明和幸存的劳工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他开始提笔将自己在日本的经历记录下来。

  “反应稍慢,他们就用手里的工具殴打你,如果是皮鞭还算好,最怕就是劳动用的铁锹,一板子下来,命就交代在那了。”重读张子明的记录,至今仍能感受到他们的恐惧,而时间久了,他们也渐渐麻木。“冬天冻死很多人,夏天满身臭虫,命都保不住了,更别谈民族尊严了。开始的时候我们还记录日期,但这样的记录慢慢变得毫无意义,大家每天都在苦熬着,千方百计想活下去,时间对于我们而言已经失去了意义,后来我们索性开始记录每天死去同胞的信息,将来如果可以回国,好歹对家人是个交代。”

  张子明等人的噩梦终于在抗战胜利后结束,“有一天我们看见日本人都垂头丧气地坐着,紧接着美国人来了,告诉我们日本已经投降,我们可以回国了。当时很多人都抱头痛哭起来,第一次流下喜悦的泪水,情不能自已。”然而,等到他们返程时,带回国的骨灰却比人还要多。

  有生之年最想听声道歉

  回国后,恢复了自由身的张子明过起了正常的生活,上学、参军、就业、结婚生子……只是在日本一年多的遭遇,成了生命里永远无法磨灭的烙印,家里的晚辈听他无数次提起。而每一次看到与抗战有关的东西,老人就忍不住难受,崔小姐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看完南京大屠杀的纪录片后,外公将自己独自关在屋内,嚎啕大哭。

  崔小姐告诉记者,外公在世时,最大的心愿就是要一个来自日本的道歉,为此他还委托过北京的一家律师事务所,想要起诉当年的煤矿矿主,只是因为时间太久远了,当年的角田煤矿早已不复存在了,使得这场诉讼根本就没能提起。“外公不是想要赔偿,只想要一个道歉。”只是直到他去世,他的这个心愿都未能实现。

  家人继承遗愿继续诉讼

  张子明去世后,家人继承了他的遗愿,继续准备着对日诉讼。为了收集资料,他们跑了很多地方,终于在上海淞沪抗日纪念馆的文献中,知道了他的名字。这本册子是和张子明同期被掳至角田煤矿的幸存者凤仪萍手写的,他的名字赫然位于其中。2012年,崔小姐与纪念馆多方交涉后,终于拿到了复印件,为了留证,她还请馆方在每一页都加盖了公章。

  “对日诉讼的路不好走,之前的幸存者几乎都没有打赢官司。”崔小姐说,由于历史遗留问题,之前有幸存者对日诉讼都以失败告终,后来通过多方努力,陆续有日本企业承认历史事实,并进行了经济赔偿。然而,对于逝去的或是还幸存的“张子明”们来说,他们想要的并不是钱,而是一个态度,“想要日本正视这段历史,向所有劳工道歉。”(本报记者 王伟)

【编辑:李欢】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