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山东章丘全省首用在线监控扬尘 60秒检出数据

2014年04月11日 14:39 来源:齐鲁晚报 参与互动(0)

  4月7日,在章丘市扬尘治理行动启动仪式上,该市投入启用了国内先进的扬尘在线监控系统,对建筑工地和重点企业实行全方位动态监控,这一举措在全省尚属首例,而以车载形式启用扬尘在线监控系统在国内还是首家。

  今年春季,雾霾再次成为全国人民会呼吸的痛,改善大气质量的呼声最为迫切。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章丘市坚持从群众最急最盼的事做起,从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把改善大气质量工作摆在了突出位置。

  “治理扬尘污染、改善大气质量,关系群众身体健康,是顺应群众期盼、维护群众利益的具体体现,我们必须全市总动员,打赢这场攻坚战,这是对我们改进作风成效的检验。”章丘市委书记江林对此态度坚决。                

  广听民意 控霾防尘急解决

  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章丘就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环保热点问题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同时,通过走机关、进企业、访群众广泛调查,组织了“环境执法、廉政建设、饮用水质、大气污染、雾霾天气、噪声扰民、土壤污染”等8项内容调查,发放现场问卷1000余份,电话随机调查200余个。统计结果显示,“大气污染、雾霾天气”不满意率最高,分别达到91.2%和95.6%。厚厚的调查表,显示群众担忧,寄托群众期盼。

  听民忧“霾”,为民解“霾”。章丘及时响应群众呼声,组织专家分析、论证雾霾成因,在此基础上,购置了国内先进的扬尘污染在线监控系统。据了解,章丘先期投资120万元购置了四套在线监控系统,由颗粒物在线监测系统、数据采集和传输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后台数据处理系统及信息监控管理平台五部分组成,集成目前最先进和具有前沿性的监测仪器、互联网和云计算技术,实现了实时、远程、自动监控颗粒物浓度,现场视频、图像、数据通过采用3G网络传输,可以在智能移动平台、桌面PC机等多终端访问,监控平台还具有多种统计和超标报警功能。

  “借助先进技术手段,实行全方位动态监控,构建起了‘监督、执法、治理’三位一体的新格局,这对扬尘排放的控制将会更加积极主动有效。”章丘市长刘天东自信地说。 

  防治扬尘 全省首用在线监控系统

  当日,在章丘双山街道玉兰花园建筑施工现象,4辆车载扬尘检测设备高速运转,PM2.5、PM10、风速、湿度等全方位全程监测数据传输到云平台上,60秒更新一次,随时随地用电脑甚至手机登陆这一平台,扬尘监测情况一目了然。 

  “流动监测设备随时监测章丘建筑工地、主要路段和各大厂区,当监测到扬尘或污染物排量超标,将立即经在线监控系统,传达到监控指挥中心,环保、城管执法、住建、环卫等各部门将立即采取整治行动。”该市环保局负责人表示。 

  与固定地点检测相比,章丘启用的扬尘在线监控系统具有动态、实时、远程、智能的特点,这让现场围观的群众大开眼界。“能机动灵活的监控扬尘排放,这给治理雾霾带来了的‘福音’啊。”一位围观者的话引来众多赞叹声。 

  针对大气污染,章丘制定了《章丘市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一期)实施方案》和《章丘市扬尘在线监控系统运行管理规范》,方案制定以及扬尘在线监控系统启用,标志着章丘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进入规范监测、科学管控新阶段。 

  部门联动 各司其职保环境

  立行立改,章丘将控制扬尘工作当做重大民生工程来落实,强化各企业、建筑行业及社会大气环境保护意识,环保、住建、执法、环卫等部门各司其职、防治结合,不断完善减排防控措施。 

  据介绍,章丘将推动清洁能源利用、严格产业环境准入、继续实施重点行业大气污染治理等9大工程,加快重点企业转调创步伐,尽快淘汰落后工艺和设备。行动目标即到2015年全市环境空气质量相比2010年改善20%以上,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工业烟粉尘年排放量分别控制在1.98万吨、1.47万吨、1.25万吨以内,相比2010年分别减少21.8%、33.8%和13.45%。 

  同时,章丘加强源头管控、全程监管,用好扬尘在线监控系统。督促相关责任主体将扬尘治理责任纳入工程承发包合同并列入经费预算,及时足额保障安全文明施工所需经费,编制扬尘治理专项施工方案和监理实施细则,建立扬尘防治“一票否决”制。 

  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章丘将持续推进违法违章建设整治、渣土管理整治、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等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十大行动”,加大对燃煤锅炉烟尘、夏日烧烤、汽车尾气等的治理力度,以勇于担当的精神守护好章丘的蓝天白云。(本报记者 支倩倩)    

【编辑:李欢】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