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公共自行车“掉链子” 只怪政府“大撒把”

2014年04月15日 11:27 来源:南京日报 参与互动(0)

  3亿元投入、上千个站点、10万辆自行车、100万人办卡……曾广受关注的武汉公共自行车项目,打造了“满街都是自行车”的亮丽风景线,然而4年后的今天,却陷入“车辆少、租车难”,部分站点瘫痪荒废的境地。(4月14日《京华时报》)

  武汉公共自行车项目的夭折,在于注重“开张”,而不注重“经营”。政府部门在把项目交给企业之后,就“大撒把”,缺少有效的监督和制约;而企业在把项目争取到、把好处拿到手之后就“移情别恋”,把心思放到了其他领域。

  在这里面,起关键作用的还是政府部门。如果在项目运行之后,政府对中标企业全程监督,在媒体曝光自行车站点“太多坏车”、“无车可租”时就及时介入,该整改就整改,该换企业就换企业,就不会有后来自行车“缺胳膊少腿”、站点变成报刊杂货摊、市民“争着退卡”的场面。

  有人将武汉公共自行车项目的失败,归结于民间资本的进入,这其实并不确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即使是我们的公共服务,也不可能完全由政府或国企包办。只要把企业运营纳入监管和规范之下,民企照样也能为公共服务。在此项目中,主管部门说不清企业的财务情况和运营状况,面对大量站点被用于外包经营时没有任何应对措施,都证明政府部门在监管环节掉了链子。

  武汉的教训值得其他城市借鉴,只有把每一项民心工程都当做“百年老店”来经营,才能避免热火朝天上马,冷冷清清收场的尴尬。(刘昌海)

【编辑:李欢】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