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武汉免费自行车项目陷窘境 官方称将转变运营模式

2014年04月15日 15:1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社武汉4月15日电 (记者 张芹)近日有媒体报道称,曾广受关注的武汉公共自行车项目,在运营4年后面临“瘫痪”,原本为解决民众出行难的“民心工程”演变成“烂尾工程”。15日,记者从武汉市政府获悉,该市或将调整公共自行车管理模式,由公交集团接手原本负责运营的民营企业进行管理。

  为满足民众“最后一公里”出行要求,2009年武汉大规模建设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成为当时中国首个在全市范围内推行免费自行车服务的城市。累计投入3亿元人民币,在全市范围内设置上千个站点,提供10万辆自行车,近100万人办理租车卡。

  有市民回忆,当时办租车卡并不容易,填表申请后过了半个多月才拿到卡,首批2万辆公共自行车一推出就受到热捧,每天一大早站点的车就被“一抢而空”。然而时至今日,曾经活跃在武汉街头的“绿色”风景再难看到,布满灰尘的破损自行车长年停靠在站点内,部分站点甚至停摆荒废。

  据了解,免费自行车项目运作初期,武汉采用的是“政府引导+民企运营”的模式。武汉鑫飞达集团从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通过几年时间,几乎垄断武汉公共自行车市场。

  然而,从租车难、坏车多到市民“霸车”、收取诚信保证金……武汉免费公共自行车项目自启动以来就饱受争议,并逐渐演变成现在的部分站点“无车可租”、“无处还车”等现象。

  作为低碳出行的忠实拥趸者,武汉市政府参事、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叶青认为,免费公共自行车“武汉模式”在启动初期就存在车辆少、站点设置不合理、企业执行力不足等问题,且政府在监管上存在缺陷,经过几年时间的累积,造成现在这种局面并非偶然。

  据武汉市政府相关负责人透露,根据武汉市与鑫飞达此前达成的协议,双方在公共自行车上的合作持续至2017年。但鉴于鑫飞达公司的服务、管理达不到要求,双方将提前结束合同,武汉公交集团或接手免费自行车的管理和运营。

  针对终止合作一事,武汉鑫飞达公司董事长刘纯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并没有收到武汉市政府方面任何通知,也未接到终止合作相关协议。

  对于武汉公共自行车项目今后发展,叶青建议,政府在发展公益事业上应转变思路,多听取民众建议,不要过分追求广告效益,合理设置站点调配自行车数量,尽快让这项惠民工程恢复运转。(完)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