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招待费“高而隐”签字背书哪去了

2014年04月16日 14:38 来源:华西都市报 参与互动(0)

  去年中国铁建曝出8.37亿元天价招待费备受舆论关注,而今年中国铁建等近四成央企隐去了这一数据。据统计,披露2013年“招待费”数据的上市公司共有1049家,比2012年同期下降10.9%,但招待费貌似下降的背后,多数央企管理费明细项下的“其他”科目出现明显增长。(4月15日《羊城晚报》)

  从字面来看,已公布的央企总的招待费较之2012年确实下降了10.9%,但在近四成央企没有公布的情况下,这个结果的准确性显然存疑。而在招待费下降的同时,面目模糊的“其他”费用却增加了7.8%,与招待费的下降金额几乎持平,这之中是否有某种关联,令人遐想。

  颇显讽刺的是,公众此前对于天价招待费的监督乃至相关部门对于事件的处置,不仅没有换来更为透明而有说服力的“下降”与公开,反而使得账目更为模糊。这种“监督”反向结果的出现,事实上早有端倪。就在天价招待费事件的调查处理结果刚刚公布之际,部分央企在第三季度的财报中就索性隐去了招待费这一名目,如此强烈的对比,为何没有引起监管部门的注意?央企的财报公开难道没有统一的强制性标准?公开之后的倒查机制在哪?诸如此类的疑问,显然是监督效果变异的重要推手。

  单就中国铁建来说,在彼时的事件处理中,相关负责人即表示,将“深刻反思、切实整改”,并承诺实现全年业务招待费下降10%。然而,如今不仅招待费的名目不见了,连“其他”费用也暴增了44%。这样的结果,让人看不到丝毫的整改诚意与行动。要消解如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底气,显然不能仅仅靠公众的监督与个案式的整顿纠偏。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天价招待费事件的处理结果中,还定下了一条制度化的监督举措。即央企的监管责任人要对监管效果“签字背书”,彼时引发舆论的普遍赞誉与期待。如今看来,其真正效力几何,已然不容乐观。面对模糊的公开标准,隐去的招待费自然升降难判,也为追责埋下了回旋的空间。这种畸形监督局面的出现,再次说明当一些深层次的机制性问题不解决,诸如财报公开的标准,倒查机制的落实不确定,再重的治理之拳都可能被“海绵墙”消解于无形。

  诚然,央企天价招待费的问题所涉及的原因甚为复杂,其深度的纠偏必须有赖央企改革全方位的推进。但这并不意味着公开上的模糊过关就有可被接受的理由。当下,面对“高而隐”的央企招待费,如何让“签字背书”的责任追究机制落到实处,显然比讨论怎样减少招待费更为迫切。必须追问,“签字背书”哪去了?朱昌俊 评论员

【编辑:吴涛】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