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媒体:官员“派头足”折射双重文化迷失

2014年04月17日 14:13 来源:长春日报 参与互动(0)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手机腾讯网,对12万名网友进行的在线调查显示,96.1%的受访者直言身边官员“派头”足,仅3.0%的受访者感觉身边官员“没什么派头”。(4月15日《中国青年报》)

  在官场,就该有个官样。理想的官样应是权威、勤勉、谦卑的结合。权威是官员主导身份的体现,他们未必高高在上、高人一等,但应该高瞻远瞩、指导方向;勤勉是官员克己奉公的表现,他们未必不懂生活、不会享受,但应该公私分明、乐于奉献;谦卑是官员服务公众的姿态,他们未必出身底层、尝遍酸甜,但应该贴近民生、保持敬畏。

  正因如此,官员根本不应该有特权思想,不应该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表现出特有的官员“派头”。但遗憾的是,调查数据和生活经验告诉我们,一些官员其实非常热衷于摆出官员派头。

  所谓派头,当然因人而异,但其基本的特征是特权思维和特权形象。这种特权形象体现在日常的衣食住行,工作中的作风,或与人相处的姿态。似乎,如果不能被一眼看出是为官者,就是失败。

  当派头成为一种外在符号时,内在的为官理念一定产生了变异。这种变异包括两个层面的文化原因。

  一是,官本位文化的延续。为官自然有为官的文化,为官的自我认知。但是,一旦这种文化上升到本位,就容易偏离轨道,产生异化。

  原本官员需要尊重,需要自我认同,但一旦这种认同成为至高的目标,并要求所有人都必须尊重,甚至是服从时,官本位文化就让官员及权力成为一个判断事物的最终出发点。结果,官员想以官样突出自身分量;下属想以谄媚表现出对官员的尊重,唯上唯权成为了价值判断中的中心。

  二是,耻感文化的消失。能量越大者责任越大,而自省意识和对形象的珍惜也会越强、越重。这种自我的反省和反思,可以理解成爱好脸面,也可以理解成一种内在耻感文化。

  当官本位文化逞强,耻感文化缺失时,面子就会成为一种空洞的、没有牵制的派头。而当派头成为一个普遍现象时,就会加剧官本位文化,让人无论是官员还是普通民众,都将其当成是一种理所应当的东西,同样也会助推耻感文化的消失。

  所以,在看到派头成为现象时,既要强调权力的制约、制衡,也要看到两种文化的迷失——官本位文化应该消除了,而耻感文化应该强调了。

【编辑:杜雯雯】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